次韵公辟闻角有感

一听胡笳动越吟,声潜地底气逾深。

千宫月色单于曲,万里天光魏阙心。

秉烛何人犹把盏,挑灯有女正穿针。

早寒时节黄昏后,更逐西风应远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一听见胡笳奏出越地的古调,那声音沉入大地,情感更加深厚。
满月的光芒下,千座宫殿回荡着单于的乐曲,万里天际映照着朝廷的雄心。
手持蜡烛的人还在举杯畅饮,而有人在挑灯夜织,女子手中的针线穿梭不停。
在这早寒的傍晚时分,砧声随着西风渐行渐远,更显得凄凉。

注释

胡笳:古代北方的一种管乐器,音色悲凉。
越吟:越地的古歌谣,此处指胡笳所引发的思乡之情。
单于曲:匈奴首领的称号,这里代指边塞乐曲。
魏阙:古代宫殿前的高台,象征朝廷。
把盏:持杯饮酒。
穿针:古代妇女在元宵节或七夕等节日穿针乞巧的习俗。
远砧: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暗示秋收冬藏的季节和思妇的离愁。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秦观的《次韵公辟闻角有感》,通过对胡笳声的描绘,引发了对历史与情感的共鸣。首句“一听胡笳动越吟”,以胡笳声引发诗人对古代越地文化的联想,暗示了深远的历史底蕴。接着,“声潜地底气逾深”进一步强调了乐音的沉郁和内在力量。

“千宫月色单于曲,万里天光魏阙心”两句,通过月色和天光的意象,将听觉的感受转化为视觉,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和朝廷的深深挂念,仿佛能听到边关的军乐,遥想皇宫的宏伟气象。

“秉烛何人犹把盏,挑灯有女正穿针”描绘了一幅家国两重天的画面,既有深夜里守夜的人们,也有在寒夜中忙碌的家庭妇女,展现了生活的平凡与坚韧。

最后,“早寒时节黄昏后,更逐西风应远砧”以季节和自然景象收尾,西风吹过,远处传来捣衣的声音,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也寓含了对战乱时期家国离乱的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通过音乐和自然景象,展现了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时代的感慨。

收录诗词(571)

秦观(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一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 籍贯:北宋高邮(今江苏)
  • 生卒年:1049-1100

相关古诗词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其二)

庖烟起处认孤村,天色清寒不见痕。

车辋湖边梅溅泪,壶公祠畔月销魂。

封疆尽是春秋国,庙食多怀将相恩。

试问李斯长叹后,谁牵黄犬出东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其一)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贼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梦天门。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次韵孔彦常舍人曝书

上帝图书府,传观诏特容。

嘉宾苍佩玉,盛馔紫驼峰。

散帙牙签乱,开函锦袭重。

君羹如可请,愿备北堂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次韵传道自适兼呈都司芸叟学士

楚国陈夫子,周南颇滞留。

弊袍披槁叶,瘦马兀扁舟。

药饵过三伏,文书散百忧。

何人共禅悦,居士有浮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