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上天竺

名山倦游历,挂起手中藤。

佛国三生石,天岩百岁僧。

定回松院磬,吟苦雪龛灯。

愧我心犹杂,何因问二乘。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厌倦了名山的游历,我决定挂起手中的藤杖。
在佛国中看到三生石,遇见了一位百岁高龄的僧人。
禅定的心回归到松林中的寺庙,诵经声伴着雪龛中的灯火。
我内心仍有杂念,不知如何才能向他们请教佛法之道。

注释

名山:著名的山川。
倦游历:厌倦了长期的旅行。
挂起:放下。
藤:藤杖。
佛国:佛教的理想世界。
三生石:传说中记录三世轮回的石头。
天岩:天空之岩,形容高峻的山岩。
百岁僧:年事已高的僧人。
定回:静心归返。
松院:松树环绕的庭院。
磬:寺庙中的打击乐器。
吟苦:刻苦修行。
雪龛灯:雪洞中的油灯,象征清苦修行。
愧我:我感到惭愧。
心犹杂:内心仍有杂念。
何因:为何。
二乘:佛教术语,指小乘和大乘两种不同的教法。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名山游历后的倦懒之情,手持藤蔓,似乎在寻找一个休息之地。佛国三生石和天岩百岁僧,则是对禅意境界的描绘,这里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长存不朽的意境。松院磬,是一种打坐的地方,吟苦雪龛灯,则表现了诗人在寂静之地沉思冥想的状态。愧我心犹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自责,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心境还未达到清净无为的禅意所致。何因问二乘,二乘通常指的是声闻与缘觉,这里可能是在询问自己为什么要追求更高层次的佛法修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禅意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寄托和内心清净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自我反省与追求更高精神境界的心路历程。

收录诗词(68)

白珽(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是四明名儒舒少度的遗腹子,后为钱塘人白某收作嗣子。工诗赋,曾与当时名士结社,称“月泉吟社”。他的诗,题材多为描绘自然秀丽风光、农村田园生活,也有反映民生疾苦及时政的

  • 字:廷玉
  • 籍贯:元钱塘(今杭州)
  • 生卒年:1248—1328

相关古诗词

寄天香庵恬上人

门掩天香竹树丛,了无尘翳此心同。

东林社散图空在,南国山多梦不通。

白草秋閒支遁马,黄沙春断子卿鸿。

思君记得逢君处,一片归云海树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清和

白苧渐相便,因知物候迁。

空山一雨后,小槛绿阴前。

莺在留春思,人幽减昼眠。

此时风日好,元不似梅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游宜兴张公洞

天开福地据雄尊,果老张公几代孙。

一窍通天才直上,千崖转石已平吞。

山头白鹤来无影,石上青骡去有痕。

我欲放身如脱屣,仙凡一辙隔重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湖楼玩雪

上湖十里捲帘中,幻出瑶华第一宫。

山势蹴天银作浪,柳行扑地玉为虹。

渔蓑鹤氅同为我,爵舌羊羔不负公。

明日凤池朝退蚤,一鞭曾约试吟骢。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