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雪舟杨子圆十五年不相闻一日辱和猥句更号皓隐因复奉寄

羞把长裾事走趋,已将身世混樵渔。

畏途咫尺如千里,老友多年欠一书。

最喜山人题皓隐,莫教帝画到幽居。

欲寻载雪舟边路,来为槃翁赋遂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不愿卑躬屈膝做趋炎附势之事,已经将自己的一生混同于樵夫渔夫的生活。
即使是近在咫尺的艰难之路,也感觉像千里之遥,多年的老朋友还欠我一封信。
最喜欢山野之人题写清白隐逸的事迹,不要让帝王的画笔触及我的隐居之所。
我渴望沿着载雪的舟边小路寻找,只为给槃翁写下这首诗,实现最初的愿望。

注释

羞:羞耻、不愿。
事走趋:趋炎附势之事。
混:混同。
樵渔:樵夫渔夫。
畏途:艰难之路。
欠一书:欠我一封信。
山人:山野之人。
皓隐:清白隐逸。
帝画:帝王的画笔。
幽居:隐居之所。
载雪舟:载雪的舟。
赋遂初:写下诗篇实现初衷。

鉴赏

此诗首先通过“羞把长裾事走趋,已将身世混樵渔”表达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的心情。这里,“长裾”指的是士人的长衣,而“樵渔”则是隐居山林的代名词,显示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向往自然与简单生活的愿望。

接着,“畏途咫尺如千里,老友多年欠一书”反映了诗人对于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尽管距离遥远,但心中的牵挂如同咫尺(古代的一种短剑,用以比喻距离),而“欠一书”则表达了久未通信的遗憾。

在“最喜山人题皓隐,莫教帝画到幽居”中,“山人”指的是隐士或生活在深山之中的诗人,而“题皓隐”则是说他们喜欢题写自己的名字于岩石之上,以此表明自己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同时,“莫教帝画到幽居”可能是在强调,即便是皇帝也不要来打扰他们的隐居生活,保持一种超然世外的状态。

最后,“欲寻载雪舟边路,来为槃翁赋遂初”中,“载雪舟”可能指的是一艘载满雪花的船,而“槃翁”则是诗人对朋友的昵称。整句话表达了诗人希望寻找到这条通往朋友之路,并为朋友写下第一首诗(遂初)的愿望。

总体而言,这是一首表达诗人怀念远方老友、向往自然隐居生活以及渴望与友人重逢的诗句。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个人情感的描绘,诗人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意境。

收录诗词(337)

艾性夫(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义马冢

诉得冤伸意始休,敝帷埋骨几经秋。

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

作传自应班豫让,论功何止及留侯。

世间义字无人识,写在荒丘马冢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中齿忽折

老丑移形转可吁,凋零已到骨之馀。

似因漱石磨成磷,幸免投梭折得疏。

根笋尚如儿龀短,医师欲实火田虚。

喜无乾胏劳吾决,含咀犹能味古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书东坡诗案

风刺成章昔有之,奸人捃拾欲何为。

先生定以名招祸,自古何曾狱勘诗。

下石几令无地死,诬金独幸有天知。

明朝谪向黄州去,又是东坡觅句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文节谢公挽歌

不甘摇尾乞人怜,视死如归气浩然。

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

乾坤万劫英雄尽,文节双高日月悬。

惆怅老身空有泪,玉亭无路荐寒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