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次舍山郭近,解鞍鸣钟时。

主人炊新粒,行子充夜饥。

关月生首阳,照见华阴祠。

苍茫秋山晦,萧瑟寒松悲。

久从园庐别,遂与朋知辞。

旧壑兰杜晚,归轩今已迟。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翻译

靠近山城的驿站停下歇息,正是解下马鞍、听到暮钟敲响的时候。
主人家正在烹煮新鲜的米粒,为远行的客人填饱夜晚的饥饿。
关塞上的月亮升起在首阳山头,明亮的月光能照见华阴庙宇。
辽阔的秋山笼罩在昏暗中,凄凉的寒风吹过松林,传来阵阵哀声。
长久以来离开田园居所,如今也与亲朋好友一一作别。
昔日幽谷中的兰花杜若已至暮年,归乡的车驾如今已然来迟。

注释

次舍:驿站。
山郭:山城。
解鞍:解下马鞍。
鸣钟时:听到暮钟敲响的时候。
主人:主人家。
炊新粒:烹煮新鲜的米粒。
行子:远行的客人。
充夜饥:填饱夜晚的饥饿。
关月:关塞上的月亮。
生首阳:升起在首阳山头。
照见:能照见。
华阴祠:华阴庙宇。
苍茫:辽阔。
秋山晦:秋山笼罩在昏暗中。
萧瑟:凄凉。
寒松悲:寒风吹过松林,传来阵阵哀声。
久从:长久以来。
园庐:田园居所。
别:离开。
遂与:如今也。
朋知:亲朋好友。
辞:作别。
旧壑:昔日幽谷。
兰杜:兰花杜若。
晚:已至暮年。
归轩:归乡的车驾。
今已迟:如今已然来迟。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华阴东郭客舍的夜宿经历,通过对环境与内心感受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的孤独情怀和深沉意境。

"次舍山郭近,解鞍鸣钟时。" 这两句开篇便设置了一种静谧而又带有几分紧迫感的氛围。旅人在山郭之间找到了临时的住所,而解下马鞍、响起的钟声,则是夜晚的标志,显示出一种行迹匆匆的生活。

"主人炊新粒,行子充夜饥。" 这里主人可能是客舍的屋主,他在炊煮着新收获的粮食,而旅人(行子)则是在夜晚解决自己的饥饿问题。这两句反映了人们对温饱的渴望,也隐含了一种生活的艰辛。

"关月生首阳,照见华阴祠。" 这是诗中的转折点,月亮在山口升起,它所到之处便是“首阳”,这里特指华阴地方。这一景象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也象征着希望与光明。

"苍茫秋山晦,萧瑟寒松悲。" 这两句则转向了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山峦在秋日落幕时分外显得荒凉,而萧瑟的风声和寒冷的松树都让人感到一种悲凉。

"久从园庐别,遂与朋知辞。" 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长时间离开亲友的痛苦,以及对即将到来的分别感到了不舍。

最后两句 "旧壑兰杜晚,归轩今已迟。" 描述了诗人在旧时游览过的地方又一次漫步,这次是在黄昏时分;而“归轩”则表明诗人即将返回自己的轩车,但现在已经有些延误。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客舍生活的细节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深情凝视,展现了诗人对于旅途孤独与不安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归属与安稳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395)

岑参(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边塞诗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 籍贯:南阳
  • 生卒年:约715-770年

相关古诗词

宿蒲关东店忆杜陵别业

关门锁归客,一夜梦还家。

月落河上晓,遥闻秦树鸦。

长安二月归正好,杜陵树边纯是花。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寄青城龙溪奂道人

五岳之丈人,西望青瞢瞢。

云开露崖峤,百里见石棱。

龙溪盘中峰,上有莲华僧。

绝顶小兰若,四时岚气凝。

身同云虚无,心与溪清澄。

诵戒龙每听,赋诗人则称。

杉风吹袈裟,石壁悬孤灯。

久欲谢微禄,誓将归大乘。

愿闻开士说,庶以心相应。

形式: 古风 押[蒸]韵

崔驸马山池重送宇文明府

竹里过红桥,花间藉绿苗。

池凉醒别酒,山翠拂行镳。

凤去妆楼闭,凫飞叶县遥。

不逢秦女在,何处听吹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梁州对雨怀曲二秀才便呈曲大判官时疾赠余新诗

江上云气黑,?山昨夜雷。水恶平明飞,雨从嶓冢来。

濛濛随风过,萧飒鸣庭槐。

隔帘湿衣巾,当暑凉幽斋。

曲生住相近,言语阻且乖。

卧疾不见人,午时门始开。

终日看本草,药苗满前阶。

兄弟早有名,甲科皆秀才。

二人事慈母,不弱古老莱。

昨叹携手迟,未尽平生怀。

爱君有佳句,一日吟几回。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