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禅师寺华上人次韵三首(其三)

德士名难避,风流学济颠。

礼罗加璧至,荐鹗与云连。

尘世休飞锡,松林且枕泉。

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名声难以避免,风流才子如济颠般卓越。
礼仪之繁复,犹如赠送璧玉,期待他高升如鹗鸟直冲云霄。
世俗之事无需挂心,暂在松林中枕泉而眠。
最近听说他离开了讲坛,常在半山听雨,独自安睡。

注释

德士:有德有才的人。
避:避免。
风流:才情出众,风度翩翩。
济颠: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这里形容非常有才华。
礼罗:繁琐的礼仪。
璧:美玉,象征尊贵。
荐:推荐,举荐。
鹗:一种猛禽,比喻人才被选拔。
尘世:世俗社会。
飞锡:指僧人出行,锡杖为僧人标志。
枕泉:以泉声为枕,形容隐居生活。
离讲席:离开讲坛,可能指辞去教职。
听雨半山眠:在半山听雨,寓言孤独或隐居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作品,属于中晚唐时期的诗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寄赠给住在寺庙中的僧侣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德高望重之士和学识渊博之人的敬仰,以及对尘世喧嚣的超脱与自然山林生活的向往。

“德士名难避”一句,指的是有道德的人名声难以避开,表明了诗人对这位僧侣的尊重和赞赏。紧接着,“风流学济颠”则描绘了一种学问渊博、才华横溢的情况,颠字在这里形容其学识之广大。

“礼罗加璧至,荐鹗与云连”两句,通过对比和排比的手法,强调了诗人对僧侣的敬意。罗璧是古代贵重之物,用以比喻礼节之隆重;荐鹗(即荐枫)则是一种高大的树木,以此象征境界之高远。

“尘世休飞锡,松林且枕泉”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红尘俗世的超然与对自然山水生活的向往。飞锡比喻尘世纷扰之事,而松林枕泉则是清净自在的隐逸生活。

最后,“近闻离讲席,听雨半山眠”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听闻僧侣讲经之声而远离尘世,以及在山中听雨声入睡的情景。通过这种环境和情境的描写,表现了对僧侣生活状态的赞美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和。

整首诗语言古朴优美,意境清新脱俗,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超凡脱俗的情怀。

收录诗词(270)

戴叔伦(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字:幼公(一作次公)
  • 籍贯:润州金坛(今属江苏)
  • 生卒年:732—789

相关古诗词

崇德道中

暖日菜心稠,晴烟麦穗抽。

客心双去翼,归梦一扁舟。

废塔巢双鹤,长波漾白鸥。

关山明月到,怆恻十年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晚望

山气碧氤氲,深林带夕曛。

人归孤嶂晚,犬吠隔溪云。

杉竹何年种,烟尘此地分。

桃源宁异此,犹恐世人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

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

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

传镜看华发,持杯话故乡。

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婺州路别录事

府中相见少,江上独行遥。

会日起离恨,新年别旧僚。

春云犹伴雪,寒渚未通潮。

回首群山暝,思君转寂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