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见说栖霞曾住世,忽闻飞锡在匡庐。
非生非死应须识,莫向岩头又著书。
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佛教中关于生死和存在的哲学问题。诗人以“见说栖霞曾住世,忽闻飞锡在匡庐”开篇,引用了栖霞山僧人的典故,暗示了对佛教修行者生活状态的思考。接着,“非生非死应须识”,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即生命的形态并非简单的生与死,而是更复杂的存在状态。最后,“莫向岩头又著书”,则提醒人们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而应该将这种理解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避免陷入文字的束缚。
整体而言,这首诗借由对佛教哲理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精神世界和人生哲学的追求。
不详
万历五年进士。同年,以疏论张居正夺情,得罪,廷杖戍贵州都匀卫。居戍所六年,研治理学有成。居正死,召拜吏科给事中,以敢言称。历官南京吏部员外郎,以母丧归。家居讲学几三十年,名扬天下。天启初还朝,进刑部右侍郎,拜左都御史。虽首进和衷之说,不为危言激论,仍为魏忠贤所忌。以建首善书院讲学事,为魏党所攻,被迫辞归。卒谥忠介。有《愿学集》
持经为母到西台,五两风轻一苇开。
月照蒲团猿鹤静,好骑白鹿再归来。
乞归久作青山主,饱食閒眠学懒慵。
春来准拟岩前卧,瀑布还当第几峰。
与君数世是通家,仁厚诗书泽未涯。
天意茫茫那可问,相逢且自惜年华。
一入云山百念轻,蒲团坐破竟无生。
碧潭深处藏名好,纵是孤寒梦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