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热

怫郁厌烦暑,稍欣夕气清。

彷徨不能寐,解带临前庭。

长林激远飙,馀凉入疏棂。

白露被百草,河汉上纵横。

山气自高爽,久谐肥遁情。

羲和当此岁,振职在朱明。

金石亦为焦,况乃柔脆形。

阴泉变汤液,夕颖成枯茎。

念彼市朝士,复嗟田亩氓。

徙倚待明月,徘徊步列星。

炎蒸岂不苦,复畏秋风生。

形式: 古风

翻译

烦躁的暑气令人厌倦,傍晚的凉意带来一丝欣喜。
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解开衣带走到庭院中。
远处的树林中吹来一阵疾风,些许清凉透过稀疏的窗棂。
露水覆盖了百草,银河在夜空中横贯东西。
山间的气息清新高爽,我心向往隐居的生活。
太阳神羲和在这个季节忙碌,他的职责在于炎热的夏天。
连金石都会因高温而焦热,更何况我们这些脆弱的生命。
夜晚的泉水变得如热水,草叶也枯萎了。
想到那些在城市和田野间的人们,我不禁感叹。
我在月光下徘徊,步履跟随星辰移动。
炎热难耐,又畏惧秋风的来临。

注释

怫郁:烦躁。
厌烦暑:厌倦暑气。
稍:稍微。
欣:欣喜。
寐:入睡。
解带:解开衣带。
临:面对。
前庭:庭院。
长林:远处的树林。
飙:疾风。
馀凉:些许清凉。
疏棂:稀疏的窗棂。
被:覆盖。
纵横:横贯。
山气:山间的气息。
肥遁情:隐居之情。
羲和:太阳神。
朱明:夏季。
金石:坚硬的石头。
焦:焦热。
柔脆形:脆弱的生命。
阴泉:夜晚的泉水。
汤液:热水。
夕颖:夜晚的草叶。
枯茎:枯萎的草叶。
市朝士:城市的人们。
田亩氓:田野的人们。
徙倚:徘徊。
明月:明月。
列星:星辰。
炎蒸:炎热。
秋风生:秋风来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炎热夏日的景象和诗人的感受。开头“怫郁厌烦暑,稍欣夕气清”两句表达了在酷热中寻找晚上微凉时刻的舒适感。接下来,“彷徨不能寐,解带临前庭”描述了诗人因热而难以入睡,只好解开衣带到庭院中纳凉。

“长林激远飙,馀凉入疏棂。”这里用“长林激远飙”形容微风拂过树梢的清凉感觉,而“馀凉入疏棂”则具体描绘了这种凉意渗透到窗棂上的情景。下文“白露被百草,河汉上纵横。”则是对夜晚露水和星辰的描述,通过这些细节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

“山气自高爽,久谐肥遁情。”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清凉环境的向往,以及这种环境能给人带来的长久愉悦和内心的丰盈。紧接着,“羲和当此岁,振职在朱明。”则是说在这样的夏季,太阳(羲和)正处于其位,光芒照耀着一切。

“金石亦为焦,况乃柔脆形。”这里通过对比坚硬的金石也会因热而变形,来强调炎热的程度,以及这种温度对于柔弱事物(比喻人)的影响。下句“阴泉变汤液,夕颖成枯茎。”则用水变热和植物干枯来进一步描绘夏日的酷热。

最后,“念彼市朝士,复嗟田亩氓。”表达了诗人对那些早出晚归的劳作之人的同情,以及对农田荒芜现状的叹息。而“徙倚待明月,徘徊步列星。”则是说诗人在等待清凉的月光到来,在星辰下漫步,以此消磨时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夏日炎热中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与渴望。

收录诗词(662)

张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 字:巨山
  • 籍贯:襄阳(今湖北襄樊)
  • 生卒年:1096—1184

相关古诗词

山中

深夏远林黑,溶溶云动山。

晚川澄众影,霁色润层峦。

地静知秋至,衣轻觉暑阑。

居山非有意,偶托即身安。

形式: 五言律诗

山中月夜草色香烈颇如昔年上庸鹿门之游感而为诗

月淡云始合,沉沉山树清。

露濡幽气馥,涧草不知名。

既念上庸隐,复怀鹿门行。

暌离驰岁月,南北异平生。

况抱怀昔念,存没感中情。

缅怀故园月,亦傍山河明。

花发因风散,溪流度石平。

当时游瞩地,何人复再经。

客心徒搔搔,夜色自冥冥。

萧散讵为适,祗今悲愤盈。

形式: 古风

山中红叶

青女衒微巧,染绛妒春工。

如何青林表,忽有万炬红。

浑疑在绝塞,斥堠传夕烽。

烂烂烁晚日,烨烨含天风。

锦绣满山谷,佳兴浩无穷。

全胜在萧寺,吟玩广庭中。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山中校书时有田父携酒见访

雠书不必天禄阁,林下巾箱且自携。

时有田翁来昵饮,嗟无太乙照青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