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江水望不极,杨花江面飞。

春风自无定,远客又言归。

景胜诗逾老,心冥语亦稀。

从来林下意,为谢北山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

翻译

江水宽广无边,杨花在江面上飘飞。
春风难以捉摸,远方的旅人又说起回家之事。
随着年岁增长,美景虽好诗兴却减,内心深处的话语也变得稀少。
一直以来,我向往隐居山林的生活,就像伯夷和叔齐拒绝周朝的官位,宁愿采薇而食。

注释

江水:形容江面宽阔无边。
杨花:柳絮或杨树的种子,象征春意。
春风:春天的风。
远客:远方的游子。
归:回家。
景胜:美丽的景色。
诗逾老:年纪越大,写诗的兴致越淡。
心冥:心境深沉。
语亦稀:话语减少。
林下:指隐居生活,常指山林。
意:心意,向往。
谢:拒绝,辞谢。
北山薇:北山的野菜(薇),代指隐居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叶清臣的作品,名为《送梵才大师归天台》。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梵才大师的尊敬与不舍,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

"江水望不极,杨花江面飞。" 这两句描写了春日里无边际的江水和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意境辽阔的氛围。

"春风自无定,远客又言归。" 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梵才大师离去的不舍和对其旅途中春风变幻的感慨,以及大师再次提及归去的心情。

"景胜诗逾老,心冥语亦稀。" 这里的“景胜”指的是景物之美超过了古代诗人的描绘,而“心冥语亦稀”则表达了诗人对梵才大师深邃的心灵和不常言说的语言的赞赏。

"从来林下意,为谢北山薇。" 最后两句,诗人提及“从来林下意”,指的是自然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意境,而“为谢北山薇”则是对梵才大师的敬意和送别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梵才大师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不舍,以及对自然美景与心灵交流的深切体会。

收录诗词(13)

叶清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长洲人(今苏州市)。天圣二年(1024)榜眼。历任光禄寺丞、集贤校理,迁太常丞,进直史馆。论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事,为仁宗采纳,仲淹等得近徙。同修起居注,权三司使。知永兴军时,修复三白渠,溉田六千顷,实绩显著,后人称颂。著作今存《述煮茶小品》等。皇祐元年卒,年五十(一作四十七)。《宋史》、《东都事略》有传。《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 字:道卿
  • 生卒年:1000─1049

相关古诗词

得请宣城府

理剧惭心计,承颜念远游。

时情自轻外,天幸复临州。

霜馆残梨晓,风淮水桂秋。

官勤诗意减,先愧谢公楼。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东池诗

园林日将暮,缅怀池上酌。

轻烟隐孤屿,绿水摇虚阁。

人闲山鸟静,风馀岸花落。

稚子晚荡归,扁舟自飘泊。

形式: 古风 押[药]韵

累日前伏蒙袖书临访并小文编及明堂图披玩寻绎弥增景服偶书二百四十言以伸谢臆伏惟采览

进士不读书,明经不根义。

诟病君子儒,于今作文弊。

礼部右词赋,诸生窃科第。

从道不违人,追趋斯近利。

李生何为者,力学务逊志。

羞耻事章句,深湛刺经艺。

常惟天子贵,无大明堂位。

邈焉三代风,鲜矣百世继。

去圣日逾远,攻端非其致。

公玉既妄图,戴德亦缪记。

汉唐盛容典,规画不足示。

其间区区者,何暇盛德事。

确论无甚高,阔讲寖而坠。

披文会今古,援笔考同异。

面势本周官,纤悉探吕氏。

俛拾林甫长,仰擿康成盩。

昭发老生矇,冥符作者意。

圣期接千统,缛礼恢万祀。

无文既已秩,同节此云备。

宁当总章法,未揽云台议。

废兴有时合,聪明自民视。

成厦繄众材,至理岂一士。

南阙朝奏书,中朝夕鸣佩。

行矣无自遗,日中今可熭。

形式: 古风

游摄山栖霞寺

仙峰多灵草,近在东北维。

僧绍昔舍宅,总持尝作碑。

高风一缅邈,废宇亦陵迟。

清泉漱白石,霏雾蒙紫芝。

松萝日萧寂,猿鸟自追随。

游人鲜或诣,隐者谁与期。

支郎笃清尚,千里孤云飞。

览古玩青简,寻幽穷翠微。

顾予荷戟守,出宿简书违。

凭师访陈迹,剩作摄山诗。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