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卧榻而今又属谁,江南回首见旌旗。
路人遥指降王道,好似周家七岁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历史变迁的场景。"卧榻而今又属谁"表达的是对权力更迭的感慨,暗示着曾经的主人已经易主,不知新的统治者是谁。"江南回首见旌旗"则通过回忆江南之地昔日的战旗飘扬,展现出一种沧桑巨变的气氛。
"路人遥指降王道"进一步描绘出民众对于新政权的态度,路人以指点的姿态,似乎在讲述着一位投降的王者,这可能暗指一场战争的结束和统治者的屈服。"好似周家七岁儿"借用周王朝的典故,将投降的王者比喻为年幼无知的孩子,寓意着政权的幼稚和无奈,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时局的讽刺和对旧王朝衰落的哀叹。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历史的流转与人事的更替,寓言性强,富有深意,体现了元代文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不详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
物理兴衰不可常,每从气韵见文章。
谁知万古中天月,只办南楼一夜凉。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山如翠浪经雨涨,开轩宛坐扁舟上。
西风为我吹拍天,要驾云帆恣吾往。
太行一千年一青,才遇先生醉眼醒。
却笑刘伶糟曲底,岂知身亦属螟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