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沟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宝符藏山自可取,可子孙中谁是杰出英雄。
宋朝明月照不到幽燕,没有刘邦的功业何必空唱《大风歌》。
赵普反对宋太祖收复幽燕本无四方志,可笑求和的“澶渊之盟”竞成百年丰功。
辽金侵入中原江淮已成为宋金国界,只归罪于宋徽宗亡国恐怕未必公允。

注释

白沟:指今河北容城东面的白沟河。
北宋时,宋辽以此为界,故又名界河。
宝符藏山:“宝符藏山”故事出自《史记·赵世家》。
攻:研究,借鉴。
幽燕: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
五代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借其势力建立了后晋王朝。
空歌海内风:意为宋太祖未能像刘邦那样威加四海,一统天下。
空:徒然。
赵普:北宋大臣,官至宰相。
元:同“原”,根本。
澶渊:指澶渊之盟,北宋与辽所订和约。
宣和:宋徽宗年号,此代指宋徽宗。

鉴赏

这首诗名为《白沟》,作者是元代诗人刘因。诗中以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和决策的反思。首句“宝符藏山自可攻”暗指历史上的军事策略,强调了隐藏的实力足以应对挑战。接下来,“儿孙谁是出群雄”提出疑问,意在指出后世英雄难觅。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借幽燕之地与丰沛之歌,象征着北方边疆与中原文化的对比,暗示了国家的统一与分裂。诗人批评赵普缺乏远大的天下志向,而澶渊之盟的和平成果被质疑为仅是一时的妥协。

最后两句“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直接点题,白沟本是边境线,诗人认为将其南移至江淮,意味着边防的松弛,而将责任归咎于宣和年间的行为,表达了对决策公正性的怀疑。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批判,揭示了对国家治理和战略抉择的深刻见解。

收录诗词(272)

刘因(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初名骃,字梦骥。3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建祠堂

  • 字:梦吉
  • 号:静修
  • 籍贯: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
  • 生卒年:1249~1293

相关古诗词

饮山亭雨后

山如翠浪经雨涨,开轩宛坐扁舟上。

西风为我吹拍天,要驾云帆恣吾往。

太行一千年一青,才遇先生醉眼醒。

却笑刘伶糟曲底,岂知身亦属螟蛉。

形式: 古风

即席以韵课诸生东斋诸物(其五)秋莲

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

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

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

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夏日饮山亭

借住郊园旧有缘,绿阴清昼静中便。

空钩意钓鱼亦乐,高枕卧游山自前。

露引松香来酒盏,雨催花气润吟笺。

人来每问农桑事,考證床头种树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高亭

高亭云锦绕清流,便是吾家太一舟。

山影酒摇千叠翠,雨声窗纳一天秋。

襟怀洒落景长胜,云影空明天共游。

笑向白鸥问尘世,几人曾信有沧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