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明代诗人张嗣纲所作,名为《古砚》。诗中通过对古砚的描绘,展现了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质地之美。
首句“古砚传千载”,开篇即点明了古砚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的珍贵历史价值。接着,“英山石更奇”一句,赞美了砚石出自英山,其质地更为奇特,暗示了古砚非凡的材质来源。
“水流鸲鹆眼,质润鸊鹈脂”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砚石表面如同鸲鹆(一种鸟)的眼睛般细腻,质地则如同鸊鹈(一种鸟类)的油脂一般滋润,形象地表现了古砚的纹理与质感。
“藏自焚书日,出逢布露时”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古砚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它曾被藏匿于焚书的黑暗时期,又在布露的和平年代重见天日,象征着历史的沉浮与文化的传承。
最后,“右军挥兔笔,应勒岘山碑”一句,借用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事,表达了对古砚的崇高敬意。王羲之曾以兔毫笔书写,而古砚作为承载书法艺术的载体,仿佛能与岘山碑上的文字相媲美,体现了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整首诗通过对古砚的细腻描绘和历史寓意的巧妙融入,不仅展现了古砚的物质之美,也寄托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