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有怀遂初尤公侍郎寄赠七言

停骖曾送柳边舟,忽忽今冬病故秋。

望远溪山常入梦,写残书信只成愁。

明心坐断三千佛,谒帝行归十二楼。

临水忆君谁复信,乱烟凄暮白芦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当年我曾在柳岸边停下马车,为你的离去送行,如今这寒冬仿佛是秋天的延续。
遥望远方的山水常常出现在梦中,写下的书信却只能带来无尽的忧愁。
我一心向佛,试图超脱尘世,但朝圣归来后却发现只剩十二层楼的孤独。
面对流水,怀念你,还有谁能理解我的思念?傍晚的乱烟和凄凉的白芦洲更添离别之苦。

注释

停骖:停下马车。
柳边舟:柳岸边的船只。
忽忽:匆匆忙忙,时间过得很快。
病故:形容病情严重或死亡。
望远:遥望远方。
写残:写得残缺不全。
信:理解,信使。
愁:忧愁。
明心:内心明白,一心向佛。
坐断:超越,超脱。
三千佛:佛教中的三千世界或众多佛像。
谒帝:拜见帝王。
行归:行走归来。
十二楼:可能指佛塔或宫殿的层次。
临水:面对着水边。
忆君:怀念你。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镃的作品,名为《南湖有怀遂初尤公侍郎寄赠七言》。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故人怀念之情的诗句。

"停骖曾送柳边舟,忽忽今冬病故秋。"

这一联描绘了与旧友在柳树边相送的情景,但转瞬之间,时光流逝,如今冬日已然过去,而那位故人却因病而离世。这两句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对逝者的怀念之情。

"望远溪山常入梦,写残书信只成愁。"

这里则是诗人表达自己对于遥远山川的向往,这些景象常常出现在他的梦中。而在现实生活中,他试图通过文字与远方的朋友联系,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化作了无尽的忧愁。

"明心坐断三千佛,谒帝行归十二楼。"

这两句诗则充满了禅意,"明心坐断三千佛"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达到精神境界的状态,而"谒帝行归十二楼"则可能是对某一段历史事件或个人经历的一种隐喻式表达。

"临水忆君谁复信,乱烟凄暮白芦洲。"

最后两句诗,是诗人站在水边回忆旧友之情的抒写。"谁复信"意味着没有人能理解或分享这种怀念,而"乱烟凄暮白芦洲"则描绘了一个秋末黄昏时分,自然界万物凋零的情景,增添了一种萧瑟和孤寂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过去情感的回忆与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受交织,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收录诗词(1136)

张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因慕郭功甫,故易字功甫。南宋文学家,寓居临安(现浙江杭州),卜居南湖。出身显赫,为宋南渡名将张俊曾孙,刘光世外孙。他又是宋末著名诗词家张炎的曾祖,是张氏家族由武功转向文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隆兴二年(1164),为大理司直。淳熙年间直秘阁通判婺州。庆元初为司农寺主簿,迁司农寺丞。开禧三年(1207)与谋诛韩侂胄,又欲去宰相史弥远,事泄,于嘉定四年十二月被除名象州编管,卒于是年后

  • 号:约斋
  • 籍贯:先世成纪(今甘肃天水)
  • 生卒年:1153—1221?

相关古诗词

客有折秋香来桂隐者喜成七言呈以道

半纪移居野水旁,年年尝为木樨忙。

若非老树从头发,安得西风彻骨香。

数朵折来犹甚爱,满林开后得无狂。

今番莫把寻常比,一段清香两主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客至

麝萱沿径绿抽牙,文杏飘蹊白覆沙。

过半春光须爱惜,沓来人事费拦遮。

妨寻蚁径看排阵,阻向蜂筒听报衙。

癖性杜门犹惮此,刺头尘土可堪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客舍夜闻吴讴有怀南湖

屋漏灯垂粟,墙欹螾唱丛。

断编非径捷,隅座且丞聋。

歌听鱼蛮子,盟寒水勃公。

月明今夜梦,清杀苇间篷。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徇俗

徇俗非能事,便幽定宿缘。

跃泉新作雨,装树巧留烟。

雀喜频频下,蜂知小小穿。

疏风奏檐佩,无梦到钧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