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崔儿

掌珠一颗儿三岁,鬓雪千茎父六旬。

岂料汝先为异物,常忧吾不见成人。

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

怀抱又空天默默,依前重作邓攸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翻译

我珍爱的独子年仅三岁,而我已双鬓斑白步入六十岁。
没想到你先我而去成为他乡之客,常常担忧我不能亲眼看到你长大成人。
内心的悲痛并非因为利剑,哭瞎的眼睛也不是因为灰尘。
怀抱中的期望再次落空,天空默默无语,我又一次面临邓攸那样的境地。

注释

掌珠:比喻极珍贵的孩子。
儿三岁:孩子三岁的年龄。
鬓雪千茎:形容头发花白,比喻年老。
岂料:没想到。
汝:你,指儿子。
为异物:去世,死亡。
成人:长大成人。
悲肠自断:形容极度悲伤。
非因剑:不是因为剑伤。
啼眼加昏:哭泣导致眼睛模糊。
不是尘:不是灰尘所致。
怀抱又空:内心的期望再次落空。
天默默:天空默默无声,形容无人理解的孤独。
邓攸身:邓攸是历史上失去孩子的典故,这里表示作者同样失去了孩子。

鉴赏

此诗是唐代著名文学家白居易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失去的侄子深切的哀悼之情。首句“掌珠一颗儿三岁”生动地描绘出崔儿稚嫩无邪的形象,而“鬓雪千茎父六旬”则反映了祖父年迈白发,时间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对比孩子与老人的年龄差异,表达了对生命脆弱和不易预料的哀伤。

中间两句“岂料汝先为异物,常忧吾不见成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哀伤之情。诗人无法接受崔儿就此离世,对于未能看到他成长为人的无尽悲痛,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力感。

“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则通过比喻手法,将内心的哀伤与外界的现象相联系,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撕裂和视线的模糊。这种情感的强烈程度,不是因为任何外在的打击或物质的污染,而是源自于灵魂深处的痛苦。

最后两句“怀抱又空天默默,依前重作邓攸身”则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生命的无尽怀念。尽管现实中的怀抱再次变得空洞,但在精神层面,他仍旧选择与崔儿的灵魂相连,就如同历史上的邓攸一样,通过艺术或是文字来重塑逝者。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白居易擅长的平实而深刻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唤笙歌

露坠萎花槿,风吹败叶荷。

老心欢乐少,秋眼感伤多。

芳岁今如此,衰翁可奈何。

犹应不如醉,试遣唤笙歌。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埇桥旧业

别业埇城北,抛来二十春。

改移新径路,变换旧村邻。

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

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

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

绿萝潭上不见日,白石滩边长有风。

热恼渐知随念尽,清凉常愿与人同。

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夏夜宿直

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

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

寂寞挑灯坐,沈吟蹋月行。

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