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

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

绿萝潭上不见日,白石滩边长有风。

热恼渐知随念尽,清凉常愿与人同。

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洛阳西郊满是尘土红,我陪伴着僧人悠闲地坐在竹泉东边。
绿萝覆盖的水潭上阳光难见,白色的沙滩边总是吹拂着风。
炎热的烦恼慢慢随着思绪消散,常愿清凉能与他人共享。
每当酷暑时节,我为远方的亲友感到悲伤,他们大多在炎热且有毒气的南方海岛上。

注释

洛景城:洛阳的风景名胜区。
尘土红:形容尘土飞扬,环境嘈杂。
僧:佛教僧侣。
竹泉:竹林环绕的泉水。
绿萝潭:生长着绿萝的水潭。
不见日:阳光无法穿透。
白石滩:白色的石头沙滩。
长有风:常常有风吹过。
热恼:因炎热而产生的烦恼。
随念尽:随着思绪的消逝。
清凉:凉爽的气候。
与人同:希望与他人共同享受。
毒暑:酷暑。
悲亲故:为亲人和朋友感到悲伤。
炎方瘴海:指热带炎热、湿气重的地方,常有瘴疠之气。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日避暑的景象。"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颜色和宁静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在炎热夏季与僧侣一同在竹林旁的清凉泉水边享受清净时光的画面。这里的“尘土红”暗示着夏日的热烈,而“伴僧闲坐”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

"绿萝潭上不见日,白石滩边长有风"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避暑之地的清凉。潭水被浓密的绿萝覆盖,阳光难以穿透,而白石滩边则常年有凉爽的风,这些都是夏日中人所向往的自然景观。

"热恼渐知随念尽,清凉常愿与人同"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心灵慰藉。热恼,即烦躁和不安的情绪,随着对自然之美的领悟而消散。而“清凉常愿与人同”则表现出诗人希望这种宁静与清凉不仅属于自己,更是愿意与他人共享。

"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在酷热难耐的夏日里,对亲人的思念尤为强烈,而“炎方瘴海”则是对遥远而炎热之地的描绘,这里的“瘴海”可能暗指南方湿热的气候。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夏日避暑时的心境和情感,以及他对清凉宁静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超越尘世烦恼,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夏夜宿直

人少庭宇旷,夜凉风露清。

槐花满院气,松子落阶声。

寂寞挑灯坐,沈吟蹋月行。

年衰自无趣,不是厌承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宴后题府中水堂赠卢尹中丞

水斋岁久渐荒芜,自愧甘棠无一株。

新酒客来方宴饮,旧堂主在重欢娱。

莫言杨柳枝空老,直致樱桃树已枯。

从我到君十一尹,相看自置府来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宴周皓大夫光福宅

何处风光最可怜,妓堂阶下砌台前。

轩车拥路光照地,丝管入门声沸天。

绿蕙不香饶桂酒,红樱无色让花钿。

野人不敢求他事,唯借泉声伴醉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宴散

小宴追凉散,平桥步月回。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

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

将何迎睡兴,临卧举残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