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二)

莫嫌一点稚阳微,化育工夫自此推。

履袜已无亲可献,黍羔犹与俗相宜。

数千里外萦心事,四五更头攲枕时。

恳恳对天香一炷,定知人愿必天随。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不要嫌弃一点点初升的阳光微弱,万物生长的道理就从这里开始推演。
已经没有亲人可以穿上亲手编织的袜子和鞋子,但黄米酒仍然适合大众口味。
在遥远的地方,心中挂念的事情萦绕不绝,深夜三四更时分辗转反侧。
诚挚地对着天空点燃一支香,坚信人的愿望必定会得到上天的回应。

注释

稚阳:初升的阳光。
化育:生长、养育。
工夫:道理、法则。
亲可献:亲人可以赠送的东西。
黍羔:黄米酒。
俗相宜:适合大众口味。
萦心事:挂念的事情。
攲枕:辗转反侧。
恳恳:诚挚。
天香:象征上天的清香。
人愿:人的愿望。
天随:上天的回应。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朋友所献礼物的珍视。

“莫嫌一点稚阳微,化育工夫自此推。” 这两句诗意在于不要嫌弃那初生的太阳般微弱的光芒,因为它象征着事物成长的开始和不懈的努力。

“履袜已无亲可献,黍羔犹与俗相宜。” 这里写的是虽然没有亲手做的鞋袜可以送给朋友,但那普通的野味佳肴仍能与众人共享,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和对友情的珍视。

“数千里外萦心事,四五更头攲枕时。” 这两句描绘出诗人在遥远的地方思念着朋友,夜不能寐,每到凌晨四五点钟就翻身坐起,表达了深沉的思念之情。

“恳恳对天香一炷,定知人愿必天随。”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诚心祈求,对着天空烧一炷香,希望自己的心愿能够得到天的回应和眷顾。这里的“恳恳”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亲手制作礼物的描写,以及对朋友深情的思念,展现了一种温馨而深刻的情谊,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友情的珍贵与尊重。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一)

六十三馀七十翁,颇从静里得些工。

阴阳理向尘尘见,天地心于物物同。

荔挺生来元不死,葭灰塞处自能通。

古今宇宙浑如此,康节何烦企下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小至三诗呈景回制干并简同官(其三)

劝君莫望楚云飞,一片云飞两泪垂。

去岁尚传鸿雁信,今年空念鹡鸰诗。

大刀折处心尤苦,半臂添来体更羸。

鼓笛谩将厅事聒,谁知里面有人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中秋无月和曾仪吉制干

见说琼楼忒煞寒,云衣特地护霄端。

也应齿发十分老,自是嫦娥一笑难。

此夜不妨留客醉,明年未卜共谁看。

归与丘壑无穷趣,何惜相从乐且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五用出郊韵三首(其三)

冥鸿本拟与鸡连,一笑西风沆瀣前。

放步退来元有地,从头算去莫非天。

可怜高举抟风翮,争似低飞饮露蝉。

若使危机能彻底,盈虚消息岂其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