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副使还并州

并州近胡地,此去事风沙。

铁马垂金络,貂裘犯雪花。

曾持两郡印,多比五侯家。

继世新恩厚,从军旧国赊。

戍烟千里直,边雁一行斜。

想到清油幕,长谋出左车。

形式: 排律 押[麻]韵

翻译

并州靠近胡人的土地,此行将要面对风沙的洗礼。
身披铁甲的战马挂有金色装饰,穿着貂皮大衣抵御雪花的侵袭。
我曾执掌过两个郡的官印,地位堪比权贵之家。
家族世代蒙受皇恩深厚,从军也是为了报效国家。
戍守的烽烟在千里之外笔直延伸,边塞的大雁成行斜飞天际。
遥想在清冷的营帐中,我深思熟虑,智慧如左车般运筹帷幄。

注释

并州:古代行政区划,今山西太原附近。
胡地:指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区。
铁马:装备铁甲的战马。
金络:金色的马饰。
貂裘:用貂皮制成的贵重衣物。
雪花:象征严寒和艰难。
两郡印:两个郡的官印,表示官职显赫。
五侯家:比喻有权势的贵族家庭。
新恩:新的恩宠或赏赐。
旧国:故乡或祖国。
戍烟:边防烽火。
边雁:边疆的大雁。
清油幕:清冷的营帐。
左车:古代兵法家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中的典故,形容智谋深远。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在边塞地区的生活画面,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个人经历的描述,展现了边疆的荒凉与官员的豪迈。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铁马”、“金络”、“貂裘”等富有物质象征意味的词汇,勾勒出一位武官的形象,同时也透露出其对过往荣耀和家族背景的自豪。

"并州近胡地,事风沙"两句直接设定了边塞的背景,风沙代表了边疆的艰苦环境。接下来的“曾持两郡印,多比五侯家”则揭示了诗人对于自己过去辉煌官宦生涯的回忆和骄傲。

"继世新恩厚,从军旧国赊"一句表现了对家国的忠诚,以及对未来命运的思考。最后,"戍烟千里直,边雁一行斜"等句子则是通过边塞的景象来映衬出诗人的孤独和思念。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情感真挚,充分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边疆生活的独特感受。

收录诗词(242)

李端(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今存《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 字:正已
  • 籍贯:自号衡岳幽
  • 生卒年:约737年—约784年

相关古诗词

送吉中孚拜官归楚州

才子神骨清,虚竦眉眼明。

貌应同卫玠,鬓且异潘生。

初戴莓苔帻,来过丞相宅。

满堂归道师,众口宗诗伯。

须臾里巷传,天子亦知贤。

出诏升高士,驰声在少年。

自为才哲爱,日与侯王会。

匡主一言中,荣亲千里外。

更闻仙士友,往往东回首。

驱石不成羊,指丹空毙狗。

孤帆淮上归,商估夜相依。

海雾寒将尽,天星晓欲稀。

潮头来始歇,浦口喧争发。

乡树尚和云,邻船犹带月。

到洞必伤情,巡房见旧名。

醮疏坛路涩,汲少井栏倾。

别我长安道,前期共须老。

方随水向山,肯惜花辞岛。

怅望执君衣,今朝风景好。

形式: 古风

送客东归

昨夜东风吹尽雪,两京路上梅花发。

行人相见便东西,日暮溪头饮马别。

把君衫袖望垂杨,两行泪下思故乡。

形式: 古风

送韩绅卿

春雨昨开花,秋霜忽沾草。

荣枯催日夕,去住皆须老。

君望汉家原,高坟渐成道。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送路司谏侍从叔赴洪州

郗超本绝伦,得意在芳春。

勋业耿家盛,风流荀氏均。

声名金作赋,白皙玉为身。

敛笏辞天子,乘龟从丈人。

度关行且猎,鞍马何躞蹀。

猿啸暮应愁,湖流春好涉。

浔阳水分送,于越山相接。

梅雨细如丝,蒲帆轻似叶。

逢风燕不定,值石波先叠。

楼见远公庐,船经徐稚业。

邑人多秉笔,州吏亦负笈。

村女解收鱼,津童能用楫。

唯我有荆扉,无成未得归。

见君兄弟出,今日自沾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