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三月安居已半过,虚明心地又如何。
有求宛然成机巧,无作方能不较多。
炉里寒灰香旖旎,岩前枯木叶婆娑。
白头人在千峰上,妙唱新丰一曲歌。
这首宋朝释子淳的诗《偈二十二首(其十一)》以简洁的笔触描绘了僧人生活的日常与心境。首句“三月安居已半过”,点出僧人遵循的佛教戒律中春季三个月的静居生活即将过去,暗示了一种时光流转的禅意。
“虚明心地又如何”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省察,强调修行者应保持心境空灵,不被外物所扰。“有求宛然成机巧,无作方能不较多”进一步阐述了佛教的无欲无求观念,认为过分追求会导致心灵机巧,而真正的修行在于减少欲望,不增加过多的执着。
“炉里寒灰香旖旎,岩前枯木叶婆娑”通过描绘禅房内的香烟袅袅和山岩前落叶摇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氛围,象征着修行者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最后两句“白头人在千峰上,妙唱新丰一曲歌”以白发老僧的形象出现在千峰之巅,独自高歌,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自在与洒脱,寓意着修行者在历经岁月后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高峰。
整首诗以禅宗的视角,寓言般地展现了僧人的生活态度和修行境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思。
不详
客到蒙城有信归,殷勤惠米助晨炊。
老僧钵满慵相唤,长者恩深祇自知。
粒粒圆成难著会,明明嚼碎更何疑。
赵州遗语诚非谬,一饱元来忘百饥。
昔年摩竭令,今日孰知恩。
句外潜心体,言前密意论。
松风清宇宙,桂月曜乾坤。
出户虽无往,争如静掩门。
正中来,一叶轻舟泛远滩。
锦鳞不触香钩饵,何得丝纶更犯膻。
偏中至,收丝却返芦花里。
高攲龟枕恣情眠,长江信任波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