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洞山石台远来访别

窜逐深山无友朋,往还但有两三僧。

共游渤澥无边处,扶出须弥最上层。

未尽俗缘终引去,稍谙真际自虚澄。

坐令颠老时奔走,窃比韩公愧未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被放逐到深山中没有朋友,来来往往只有两三个僧人相伴。
我们一起在无边的渤海畅游,还得互相扶持登上须弥山的最高峰。
世俗的缘分还未了结,终究还是要离去,逐渐理解了真理,心境自然变得清澈。
这样的生活让我老去时仍四处奔波,我私下里感到惭愧,无法像韩公那样从容不迫。

注释

窜逐:被放逐。
深山:偏远的山区。
友朋:朋友。
渤澥:渤海。
无边处:广阔的海域。
须弥:佛教中的世界中心山。
最上层:山顶。
俗缘:世俗的缘分。
真际:真理或佛法。
虚澄:心境清净。
颠老:年老体衰。
奔走:忙碌奔波。
韩公:指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
愧未能:感到惭愧,未能做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谢洞山石台远来访别》。诗中描述了诗人被贬谪到深山之中,与世隔绝,仅有的朋友只有两三个僧人相伴。他们一同游览广阔的渤澥(泛指大海),攀登至须弥山的最高峰,寓意超脱尘世,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诗人感叹还未完全摆脱世俗牵绊,对佛教真谛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但仍能保持内心的澄明。他感慨自己年事已高,还在为俗务奔波,自愧不如韩公(韩愈)那样的修为。整首诗流露出诗人身处逆境中的孤独与追求,以及对超脱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鲁元翰中大挽词二首(其二)

十年初见范公园,知与钱塘结弟昆。

乐易向人无不可,疏慵怜我正忘言。

南迁却返逢北渡,远聘相过适近藩。

无复放怀哗笑语,挽诗空寄泪潺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鲁元翰中大挽词二首(其一)

遗直诵家声,持心本至诚。

何劳求皦察,所至自安平。

气象馀前辈,才华属后生。

飞腾看诸子,相继亦公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失题二首(其二)

浮云有意藏山顶,流水无声入稻田。

古木微风时起籁,诸峰落日尽藏烟。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新种芭蕉

芭蕉移种未多时,濯濯芳茎已数围。

毕竟空心何所有,攲倾大叶不胜肥。

萧骚莫雨鸣山乐,狼籍秋霜脱敝衣。

堂上幽人观幻久,逢人指示此身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