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客吟灯残,猿啼月落。衲帔蒙头,千岩万壑。
指破凡夫,为等觉妙觉。齐大小乘,于钱索井索。
纵大辩于谈笑,寄虚怀于冥莫。
所谓百轴宗镜之文,如太山之一毫芒。
巍巍堂堂,炜炜煌煌。非心亦非佛,破镜不重光。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禅宗修行的意境与境界。诗人通过“客吟灯残,猿啼月落”这一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暗示着修行者在夜深人静之时的内心独白和对宇宙自然的深刻感悟。接下来,“衲帔蒙头,千岩万壑”则进一步展现了修行者的形象,以及他们所处环境的壮丽与广阔,象征着修行之路的艰难与深远。
“指破凡夫,为等觉妙觉”一句,揭示了禅宗修行的核心——超越世俗,达到觉悟的境界。这里“指破凡夫”不仅指出了修行的目标,也暗含了对世间迷惑的洞察。“齐大小乘,于钱索井索”则体现了禅宗包容并蓄的精神,不论大小乘法门,都应平等看待,如同对待生活中的琐事一样。
“纵大辩于谈笑,寄虚怀于冥莫”两句,展示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即使在轻松的交谈中也能洞悉真理,在深沉的沉默中也能容纳万物。这种境界是极高的,它要求修行者既能言善辩,又能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
最后,“所谓百轴宗镜之文,如太山之一毫芒。巍巍堂堂,炜炜煌煌。非心亦非佛,破镜不重光。”这一段总结了禅宗修行的精髓,强调了文字与真理之间的关系,指出真正的智慧并非文字所能完全表达,它超越了心灵与佛性的界限,是一种无法复原的、独特的存在。这种境界是崇高的,它既不是纯粹的心灵体验,也不是佛性的体现,而是超越了这些概念的存在,正如破镜无法再次发光一样,它是一种不可复制、独一无二的真理显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宗修行意境的描绘,展现了修行者追求真理、超越世俗、达到觉悟的过程与境界,充满了哲理性和启示性,是对禅宗精神的深刻诠释。
不详
絷空云带,补太虚缝。秘以自传,公与众共。
卷覆大千舌于洋屿云门,不与摩竭同条。
袖掷大千手于梅州衡阳,不与净名同梦。
至于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罗,洎百家异氏之书,杂然前陈,无断无灭,有元有统。
瞥转一机,五峰敛眉。伎俩尽也,放下竹篦。
宝几在前,如意在手。禹背汤肩,河目海口。
南岳山中得圣师,投针钵水了无疑。
法华同听真精进,直到灵山未散时。
正法眼,曰破沙盆,曰漏灯盏。两段不殊,一倍相反。
钝置云黄山下老禅魔,匙挑不上,罪不重科。
但未知虚空消殒,毕竟如何。
读旁行,倚松立。义不精,字不识。海涌云兴追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