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

谁言井底泉,能应海上波。

但看园中花,足知田间禾。

井枯少涓滴,花蔫无婀娜。

顾此不足道,将奈吾民何。

昨来走群望,所惜冤白鹅。

事急一投牒,祗恐遭神诃。

竟获允所请,谅我诚匪佗。

枕上闻淅沥,疑是风声讹。

三更疏点布,四更急阵过。

披衣起清晓,砌下成滂沱。

澄台一以望,海云高嵯峨。

雷声起何处,隐隐鸣潜鼍。

郊原杂青碧,但见笠与蓑。

灌瓜泯楚衅,插秧学吴歌。

即我不耕食,所得亦已多。

长我旧栽菊,活我新种荷。

书池玩蝌斗,画壁怜蜗蠃。

鱼游意已忘,鸟啼声更和。

讵谁慰勤望,并欲捐烦疴。

呼奴酌白酒,劝客金叵罗。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喜雨》由清代诗人胡承珙创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久旱逢甘霖的喜悦之情,以及雨水给农事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首句“谁言井底泉,能应海上波”,以井水与海浪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对雨水的期待。接着,“但看园中花,足知田间禾”两句,通过观察花园中的花朵与田野间的庄稼,暗示了雨水对于农作物的重要性。

“井枯少涓滴,花蔫无婀娜”形象地描绘了干旱时期井水干涸、花朵萎靡的景象,反衬出雨水到来时的生机勃勃。“顾此不足道,将奈吾民何”则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担忧干旱对民生的影响。

“昨来走群望,所惜冤白鹅”描述了人们为求雨而进行的祈雨活动,表达了对雨水的渴望与虔诚。“事急一投牒,祗恐遭神诃”则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神灵的祈祷。

“竟获允所请,谅我诚匪佗”表明了诗人对雨水降临的欣喜与感激,认为这是自己诚意的回报。“枕上闻淅沥,疑是风声讹”写出了诗人初闻雨声时的疑惑与惊喜。

接下来的几句“三更疏点布,四更急阵过”描绘了雨势由轻到重的变化过程,展现了雨水的动态美。“披衣起清晓,砌下成滂沱”则表现了诗人清晨起床后看到大雨倾盆的场景。

“澄台一以望,海云高嵯峨”通过眺望远方的景象,展现了雨后的壮丽景色。“雷声起何处,隐隐鸣潜鼍”则以雷声作为背景音,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感。

“郊原杂青碧,但见笠与蓑”描绘了雨后郊外的景色,绿意盎然,农民们戴着斗笠、穿着蓑衣忙碌着。“灌瓜泯楚衅,插秧学吴歌”展示了农民们在雨后进行的农事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即我不耕食,所得亦已多”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即使自己不亲自耕作,也能从雨后的丰收中获得满足。“长我旧栽菊,活我新种荷”则通过植物的生长,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繁荣。

“书池玩蝌斗,画壁怜蜗蠃”描绘了诗人欣赏自然之美的场景,通过观察蝌蚪、蜗牛等小生物,感受到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鱼游意已忘,鸟啼声更和”则以鱼儿自由游弋、鸟儿欢快啼鸣的画面,展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

最后,“讵谁慰勤望,并欲捐烦疴”表达了诗人对劳作者的敬佩与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认为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带来了丰收与快乐。“呼奴酌白酒,劝客金叵罗”则是诗人邀请仆人斟酒,与客人共享喜悦的场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和谐。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农民生活状态的关怀与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73)

胡承珙(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齿落

香烟不盈寸,午梦忽已醒。

漱口承落齿,蠹穴嵌珑玲。

前时辅车动,杌卼久不宁。

今兹无所苦,豁如脱关扃。

因之悟化理,气候如毒亭。

蛮方乏霜霰,冬卉繁郊坰。

亦有舍旁树,一岁叶再零。

时至自勃郁,气散无留停。

人生非草木,造物劳我形。

况复煎膏油,自燔以出馨。

不如扪吾舌,默坐存黄庭。

所惜编贝状,渐次成零星。

存者锋亦敝,干莫非新硎。

大胾与硬饼,竞欲欺伶俜。

稍迟更缺落,饮乳空馀腥。

急须为苦笋,脱此青衫青。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新得荔枝一盘即夕邀客食之(其一)

山雨频催梅子熟,海风新送荔枝香。

试看神女肌如雪,休问麻姑鬓欲霜。

穷发加餐聊自慰,攒眉劝客且须尝。

天涯岂易逢尤物,未害风流在瘴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新得荔枝一盘即夕邀客食之(其二)

恨无玉版谒尊师,常笑金盘荐穆之。

但劈轻红摇食指,还浮大白沁诗脾。

闲来种树能通术,果欲归山岂待赀。

信是南游专为口,滞留江海已多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小眠斋口号

半穗香烟万念灰,小眠初醒一编开。

何人肯复哀吾老,正用此时持事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