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共乐堂

临海城东湖,气象清且奇。

无风绿色净,十顷澄琉璃。

中有共乐堂,今其名者谁。

人有答我问,太守下车时。

访民所疾苦,民曰水最危。

其水或暴至,城坏民流尸。

公谋得上策,叠石完城基。

外遗数百家,室屋鳞参差。

水至无所障,适与漂溺期。

又欲堤其东,苦乏土石资。

开湖足取用,堤势横虹蜺。

湖光占空阔,物从鉴中窥。

紫翠前后山,环列如屏帷。

构堂就虚旷,与俗同游嬉。

太守宴堂上,游人歌水湄。

歌云从公来,除患补疮痍。

况有此观壮,不乐何以为。

有如登春台,人心举熙熙。

从事能文者,作辞书之碑。

庶其不朽功,上彻尧轩墀。

形式: 古风

翻译

临海城东有一湖,景色清新而奇特。
湖面平静如镜,即使无风也绿意盎然,十顷水面清澈如琉璃。
湖中有座共乐堂,如今它的主人是谁呢?
有人回答我的疑问,说是太守卸任之时建造的。
太守关心百姓疾苦,民众反映水患最为严重。
洪水曾突然袭来,城墙被毁,百姓流离失所。
太守想出高明之策,用石头加固城墙根基。
外围还遗留了几百户人家,房屋错落有致。
洪水来时无阻碍,恰似命中注定的灾难。
他本想在东边筑堤防洪,但缺乏土石资源。
于是开放湖泊,以供取材,堤坝状若彩虹横跨水面。
湖光映照天空,万物倒映其中,如同镜子一般。
前后环绕着紫色翠绿的山峦,如屏风般排列。
在空旷之地建堂,与世俗同乐。
太守在堂上设宴,游人在湖边歌唱。
歌声中赞颂太守的到来,带来救治和修复。
更何况有如此壮观景象,怎能不感到快乐。
仿佛登上春天的舞台,人心欢腾。
有能文的僚属,写下诗篇刻在碑上。
希望他的不朽功绩,能直达天子的殿堂。

注释

气象:景色。
澄琉璃:形容湖水清澈透明。
共乐堂:公共娱乐场所。
太守:古代地方长官。
疾苦:困苦、苦难。
暴至:突然到来。
叠石:堆积石头。
鳞参差:房屋密集错落。
堤势:堤坝的形状。
虹蜺:形容堤坝像彩虹一样。
熙熙:形容人群欢乐的样子。
从事:僚属、下属。
上彻:直达。
尧轩墀:指天子的宫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神奇的海边湖景,通过对自然美景和人文活动的刻画,展现了太守在治理水患、保护民众方面的智慧与功绩。开篇便以“临海城东湖”、“气象清且奇”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海边湖光图景。紧接着,“无风绿色净,十顷澄琉璃”表现了湖水的平静和清澈。

诗人随后引入“中有共乐堂”,这是一个文化和社交活动的场所,通过提问“今其名者谁”表达了对这个地方的好奇和探寻。紧接着,“人有答我问,太守下车时”揭示了诗人的询问得到的回答,与太守有关。

接下来,诗人转向社会问题,“访民所疾苦,民曰水最危”指出了当地居民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洪水带来的灾害。通过“其水或暴至,城坏民流尸”强烈表现了洪水对居民生活的威胁。

然后诗人赞扬太守的智慧和治理能力,“公谋得上策,叠石完城基”表明太守采取了高明的策略,加固了城基。随后,“外遗数百家,室屋鳞参差”描绘出即使如此仍有房屋未被完全修复的情形,但“水至无所障,适与漂溺期”表达了太守措施的有效性。

此后,诗人进一步赞美太守的计划,“又欲堤其东,苦乏土石资”、“开湖足取用,堤势横虹蜺”展示了太守不仅治理了现有问题,还在规划新的水利工程。通过“湖光占空阔,物从鉴中窥”和“紫翠前后山,环列如屏帷”描绘出这项工程的壮观景象。

紧接着,“构堂就虚旷,与俗同游嬉”表达了太守在治理之余,还能与民众共享乐趣。最后,“太守宴堂上,游人歌水湄”、“歌云从公来,除患补疮痍”通过歌声传递出太守的功绩和对百姓疾苦的解除。

全诗结尾处,“况有此观壮,不乐何以为”表达了诗人的满足和惊叹,而“有如登春台,人心举熙熙”则是对这份和谐景象的赞美。最后,“从事能文者,作辞书之碑”表明有人记录下这一切,以碑石传颂。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风光,还通过太守的智慧与行动,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收录诗词(1)

汪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三洪遗墨石刻(其一)

弟兄落落峙雄名,字落青珉定有灵。

地下可能□□剑,人间喜似出兰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三洪遗墨石刻(其二)

物殊寿夭故难知,谁欲宽为久远期。

尘土未能昏故楮,泥沙先已蚀残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中彝兄于余至厚奄隔幽明因过其门追悼口述

山色花香总是愁,当年此地几同游。

偶来恍似君犹在,足拟过门却复休。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

先世藏减笔画马甚精妙因乱失之追悼赋此

老韩妙笔见无由,一马长鸣塞草秋。

败素烟昏谁解惜,盐车犹自困骅骝。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