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丈尚书(其一)

天孙司经纬,专巧上帝旁。

星缕日月针,几经补苍苍。

弭节游人间,帝服无文章。

寒女一机素,未知作衣裳。

再拜愿祈巧,精神通渺茫。

但恐云车回,虚无往路长。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织女星掌管着天地的经纬线,擅长在天帝身边施展技艺。
她用星辰做线,月亮为针,不知疲倦地修补着苍穹的裂痕。
她在人间漫游,天帝的衣物上没有华丽的纹饰。
一位朴素的女子,还不懂得如何用这台织机制作衣物。
她虔诚地双膝跪拜,祈求巧艺能传达给远方。
只担心那驾云车返回,通往虚无的道路漫长无尽。

注释

天孙:织女星的别称。
司:掌管。
经纬:纺织中的横竖线。
专巧:特别擅长。
星缕:用星辰编织的线。
几经:多次。
苍苍:指天空。
弭节:漫游。
帝服:天帝的衣物。
文章:花纹图案。
寒女:清贫的女子。
机素:织机和素色。
再拜:再次跪拜。
祈巧:祈求巧艺。
精神:心意。
渺茫:遥远、模糊。
云车:传说中神仙乘坐的云雾之车。
虚无:空无、虚幻。
往路长:道路漫长。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性对织布技艺的精湛与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她对神灵的崇拜和求助。开篇"天孙司经纬,专巧上帝旁"表明了织女的技能非凡,她在天上的位置,似乎是专为侍奉上苍而存在。紧接着"星缕日月针,几经补苍苍"则透露了她不仅技艺高超,而且还参与到了维护天际漏洞的神圣任务中。

然而,诗人通过"弭节游人间,帝服无文章"一句,描绘出织女在人间游历,她虽拥有超凡的织造能力,但她的作品却不为世人所知。随后的"寒女一机素,未知作衣裳"则显得有些哀怨和无奈,似乎她虽然有意愿创作,却不知如何将自己的技艺转化为实用的衣物。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再拜愿祈巧,精神通渺茫"表达了对织女技艺的崇敬,以及希望能够获得她的智慧和灵感。最后两句"但恐云车回,虚无往路长"则带有一丝忧虑,担心那高不可攀的神秘力量会突然消失,让人感到迷茫且无从追寻。

整首诗通过对织女技艺的描绘和对其神圣地位的崇敬,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高超技艺与世俗生活之间隔阂的感慨,以及对知识和智慧获取困难的深刻体会。

收录诗词(220)

王之望(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 字:瞻叔
  • 生卒年:1102-1170

相关古诗词

上李丈尚书(其二)

亭亭涧阿松,冰雪何青青。

千岁已枯死,流膏生茯苓。

虽无岁寒姿,气味犹典刑。

尘土久埋没,谁能验仙经。

置君药笼中,傥可延年龄。

形式: 古风 押[青]韵

上李丈尚书(其三)

蓬室有姝女,颜色耀朝晖。

幽独人未识,婵娟心自知。

高堂悬宝鉴,美丑良不欺。

借君一寸光,为妾照蛾眉。

念当有所适,辞亲结罗衣。

常恐妾命薄,失身轻薄儿。

安得嬿婉人,白头同所归。

形式: 古风

山居

山居入长夏,草树绕我屋。

微风披拂之,有声来肃肃。

葳蕤摇散影,掩冉飘暗馥。

百合开数花,孤芳更清淑。

我卧北窗下,午枕睡方足。

挹此一襟凉,泠然若堪掬。

坐使万虑空,乐哉谢羁束。

有同颜氏子,坐忘遗耳目。

又如慧可师,安心得归宿。

落日行庭前,披衣自扪腹。

閒扶旧僵石,细数新上竹。

小禽时下来,相鸣入丛簇。

见我不惊飞,人禽两幽独。

形式: 古风

书白氏长庆集

我爱乐天文,平易更精切。

笔端应有口,心事无不说。

游戏供日用,工巧疑天设。

述情悉毫釐,辩理穷曲折。

如我本欲言,挽我开齿颊。

如人病瘖哑,代我传喉舌。

驽骀拟举步,骏足过如瞥。

弱弧未及弯,强弩已穿札。

抚才初自愧,适意还深惬。

读尽一编诗,胸怀消百结。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