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伯兄新楼

步转层楼四望宽,了无一面欠云山。

龙分玉脊隆隆起,溪露银波隐隐寒。

诗思细摩僧塔峭,壮心不下女墙闲。

仲宣百尺登高卧,未必当时得恁安。

形式: 七言律诗

翻译

登上高楼随意远眺,四周开阔没有欠缺云雾缭绕的山峦。
山势如龙,脊背隆起,溪流清澈,银波微寒若隐若现。
诗人的思绪在峻峭的僧塔上细细琢磨,豪情壮志不减,对城墙上的悠闲生活毫不在意。
像王粲登高而卧,虽有百尺之高,但未必能有当时的安宁心境。

注释

步转:行走转换。
层楼:多层楼房。
了无:完全没有。
欠:缺少。
龙分:山势像龙分开。
玉脊:玉质般的山脊。
隆隆起:高大起伏。
溪露:溪水露出。
银波:泛着银光的波纹。
隐隐寒:微微带着寒意。
诗思:诗人的思绪。
摩:琢磨。
僧塔峭:僧塔峻峭。
壮心:豪情壮志。
女墙:城墙。
仲宣:指王粲,字仲宣。
百尺:极高的地方。
登高卧:登高躺着。
得恁安:得到那样的安宁。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高楼雄伟、四面通眺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建筑特色的描述,展现了诗人登临感怀之情。"步转层楼四望宽"一句,既表现了楼阁的宏大,也映射出诗人心胸的开阔。

"了无一面欠云山"透露出诗人对于高处眺望自然之美的向往,无需依赖于远方的名山大川,只在这四周广阔的视野中便可尽情领略。

接下来的两句,"龙分玉脊隆隆起,溪露银波隐隐寒",通过对比龙脉(山脉)和溪流的描写,展示了自然景观与人造建筑的和谐共存。龙脊如同玉石般坚固,隆隆升起,与溪水之间的银波相互映衬,既有动态的美感,也有静谧的意境。

"诗思细摩僧塔峭,壮心不下女墙闲"一句,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描绘。诗人在高楼之上,不仅观赏自然,更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僧塔峭拔,象征着精神的高远,而“壮心”则表明了诗人不甘平庸、勇于攀登的心志。

最后两句"仲宣百尺登高卧,未必当时得恁安",通过历史人物仲宣(即西晋文学家陆机)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人登高望远、寻求心灵寄托的赞赏。同时,“未必当时得恁安”一句,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透露出诗人对于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内心平静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建筑环境的描绘,以及对历史人物典故的引用,展现了诗人在高楼上所体验到的广阔视野、深邃情怀和超越时空的心灵寄托。

收录诗词(454)

王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字:会之
  • 籍贯:婺州金华
  • 生卒年:1197-1274

相关古诗词

题定武兰亭副本

玉华末命昭陵土,兰亭神迹埋千古。

率更拓本入坚珉,盐帝归装投定武。

薛家翻刻愚贵游,旧石宣和龛御府。

胡尘横空飞渡河,中原荆棘穴豺虎。

维扬苍茫驾南辕,百年文物不堪补。

纷纷好事竞新模,倾攲丑俗亡遗矩。

如今薛本亦罕见,彷佛典刑犹媚妩。

清欢盛会何足传,右军它帖以千数。

托言此笔不可再,慨然陈迹兴怀语。

今昔相视无已时,手掩尘编对秋雨。

形式: 古风

题泽翁小卷(其四)

寂寞小桥前,山人住何处。

村童酤酒随,策杖同归去。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语]韵

题徐观之字说

堂空一鉴悬,万古光潋滟。

彼自有盈虚,我要无亏欠。

阴祲不能蚀,尘埃不能掩。

只于事上观,足为操舍验。

形式: 古风

题砥斋

古剑蟠双蛟,瑞景腾丰城。

耿耿涵义气,凛凛无俗情。

尘世三十载,世事嗟冥冥。

当道舞狐鼠,白昼嘷山精。

秋风清夜发,匣内铿然鸣。

故人耿介士,有砥静且平。

寄语善持保,功用真难轻。

莫授刀锥铦,耗蚀徒攲倾。

许我砺英芒,一抹霜花明。

北扫京洛暗,南击猩鼯腥。

弹铗倚霄汉,掌上风云惊。

物莫不有用,时兮非人能。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