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砥斋

古剑蟠双蛟,瑞景腾丰城。

耿耿涵义气,凛凛无俗情。

尘世三十载,世事嗟冥冥。

当道舞狐鼠,白昼嘷山精。

秋风清夜发,匣内铿然鸣。

故人耿介士,有砥静且平。

寄语善持保,功用真难轻。

莫授刀锥铦,耗蚀徒攲倾。

许我砺英芒,一抹霜花明。

北扫京洛暗,南击猩鼯腥。

弹铗倚霄汉,掌上风云惊。

物莫不有用,时兮非人能。

形式: 古风

翻译

古老的剑上盘绕着两条蛟龙,吉祥的景象在丰城腾起。
它充满正气,威严而不流于世俗。
在这尘世间度过了三十个年头,感叹世事的深不可测。
道路上充斥着狡猾如狐鼠的小人,白天山精也在哀嚎。
秋风清冷之夜,剑匣内发出清脆的响声。
故交是刚直之人,他的品性如同磨砺过的石头,平和而坚定。
我想说,要妥善保管,它的作用并非轻易估量。
切勿轻易交付利刃,以免磨损殆尽,动摇根基。
请允许我磨砺它的锋芒,让它如霜花般明亮。
北方扫除京城的阴霾,南方击退猩鼯的腥气。
手握剑柄,如同在天空中挥舞,令风云为之震撼。
万物皆有价值,但时机并非人力所能左右。

注释

蟠:缠绕。
瑞景:吉祥的景象。
耿耿:光明磊落。
凛凛:威严。
冥冥:深不可测。
狐鼠:比喻小人。
砺:磨砺。
霜花:比喻剑的光芒。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王柏的作品,名为《题砥斋》。诗中融合了对古剑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于世事的感慨与哲理思考。

开篇“古剑蟠双蛟,瑞景腾丰城”两句,通过古剑的形象,传达了一种威严、肃穆的气息,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对历史和文化的尊崇。这里的“双蛟”可能指的是古剑上的装饰或铭文,而“瑞景腾丰城”则是对某一地域或历史场所的美好描绘,展现了一种祥瑞、繁荣的氛围。

接下来的“耿耿涵义气,凛凛无俗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道德自持和对世俗情感的超越。这里的“耿耿”和“凛凛”都是形容词,用来描绘一种坚定不移、清冷出尘的情操。

中间部分,“尘世三十载,世事嗟冥冥。当道舞狐鼠,白昼嘷山精。”抒发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这里“三十载”可能是对个人生命历程的一种概括,而“尘世”则指的是充满变幻和不确定性的现实世界。“舞狐鼠”和“嘷山精”等形象,则是在表现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淡漠与超脱。

随后,“秋风清夜发,匣内铿然鸣。故人耿介士,有砥静且平。”这几句诗,通过秋夜的宁静和古剑鸣响的声音,表达了对昔日友人或同道中人的怀念,以及对于心中的道德准则的一种坚守。

最后,“寄语善持保,功用真难轻。莫授刀锥铦,耗蚀徒攲倾。许我砺英芒,一抹霜花明。”这段落中,诗人通过对古剑的细致描写和个人对于道德修养的一种期望,传达了对未来某种承诺或希望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文学才华,也透露着他对于历史、文化、自然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体悟。

收录诗词(454)

王柏(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金华(今属浙江)人。从何基学,以教授为业,曾受聘主丽泽、上蔡等书院。度宗咸淳十年卒,年七十八,谥文宪。柏著述繁富,有《诗疑》、《书疑》等,大多已佚。其诗文集《甲寅稿》亦已佚,明正统间六世孙王迪裒集为《王文宪公文集》二十卷,由义乌县正刘同于正统八年(一四四三)刊行。事见《续金华丛书》本卷末附《王文宪公圹志》,《宋史》卷四三八有传

  • 字:会之
  • 籍贯:婺州金华
  • 生卒年:1197-1274

相关古诗词

题涵古(其二)

平生意广奈才疏,学未成时家已癯。

蚤慕沧洲穷广大,晚依丽泽沃焦枯。

先儒凛凛今如在,圣道洋洋孰与图。

两字高题时仰止,千江一月几曾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题魁星

天枢之宿为贪狼,引领三台朝帝旁。

典司多士擅文场,名在第一声播扬。

因此冰炭痴儿肠,彷佛肖象祈流光。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赠仙山刚公新创香林

佛说菩提泉,其性本澄澈。

人乃无芜秽,谁能还莹洁。

我观浸碧泉,泓渟贮芳冽。

恰如老师心,风止云迹灭。

忆昔著诗句,无乃太疏拙。

弹指二十年,相看头已雪。

老师辟新轩,眼方颇虚彻。

得得穴山窦,一脉引幽绝。

清泚贯花径,冷暖资众啜。

一动一以静,谁盈复谁竭。

水性本不殊,地势差有别。

即此两水间,尽是广长舌。

学子来问话,当以无说说。

但见香林香,薰蒸千万叶。

形式: 古风

赠叶绿涧

有客有客讷而腴,手携数册尧夫书。

八八从而之八八,四千九十六无馀。

小游轨革何足算,大游九厄相乘除。

太玄洞极亦无法,更有司马推潜虚。

茫茫古今四海阔,动静祸福无能踰。

玉芪金钥窃元命,自合抱道山林居。

尧夫尧夫初不死,精神炯炯先天图。

元会运世未为密,一画未画元非疏。

自从漏泄加倍语,便觉造化无工夫。

吾儒更欲穷造化,造化尤解穷吾儒。

且将馀法供剧戏,君识此意廉其需。

世人逐逐不知止,诵诗还肯安心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