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推官赴官谯阳

久治乱所伏,国家失其防。

初如决洪流,拱手遍四方。

频年劳吁谟,欲补千百疮。

子为京师客,忠愤何慨慷。

濯冠捧书函,平明献朝堂。

上言固大业,下言振颓纲。

且为有万死,圣明察臣狂。

臣言倘获施,立能致时康。

宸居岂云远,遥指天中央。

鸡鸣列仙仗,九门洞开张。

谓宜只召见,拜起随班行。

上殿笏画地,论奏尽敷详。

如何竟报缺,不得瞻清光。

一官非所愿,欲令赴蛮荒。

徘徊出都门,风雨湿晓装。

行行过吴洲,木叶秋始黄。

逢予解鞍饮,激烈椎酒床。

平生忧时心,辛苦不自忘。

颇闻到官所,此去路尚长。

红日出雾迟,孤城海茫茫。

遗民似猿鹿,山谷多惊藏。

繁英艳踯躅,琐实推槟榔。

瘴疠况时作,投老恐子伤。

何不且少留,共骛豪华乡。

子笑不我顾,翩然决南翔。

明朝指鲸波,高帆若云扬。

去矣各异国,有意徒相望。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送王推官赴官谯阳》,表达了对友人王推官离京赴任谯阳的深深关切和忧虑。诗中描绘了国家动荡不安,治理乏力的现状,以及王推官临危受命,积极进言以期挽救时局的情景。诗人表达了对王推官忠诚愤慨的赞赏,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尤其是对于他被派往偏远蛮荒之地的不平。

诗中“久治乱所伏,国家失其防”揭示了社会动荡的背景,“上言固大业,下言振颓纲”体现了王推官的担当与决心。“宸居岂云远,遥指天中央”象征着朝廷的权威,而“鸡鸣列仙仗,九门洞开张”则描绘了王推官入朝的场景。然而,诗人对于王推官最终未能得到召见,只能黯然离去感到遗憾。

“行行过吴洲,木叶秋始黄”描绘了友人离开京城的景色,而“逢予解鞍饮,激烈椎酒床”则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友情。诗人劝说王推官暂留,享受繁华,但王推官毅然决然南行,表现出他的坚定和理想。

整首诗情感深沉,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有对友人高尚情操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

收录诗词(921)

高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 字:季迪
  • 号:槎轩
  • 籍贯:江苏苏州
  • 生卒年:1336-1373

相关古诗词

剡原九曲九首(其一)

欲知溪流长,百转来越峤。

舟行安能极,岚路入斜照。

清景不足娱,昔人岂辞诏。

石砚久谁磨,空林闭遗庙。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剡原九曲九首(其二)

殿中初未仕,高节振衰谢。

读书在兹丘,萧然竹间舍。

王来有深言,留宿山水夜。

谁云南阳翁,独枉将军驾。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剡原九曲九首(其三)

山折水暂旋,山开水仍往。

东陂汇初成,秋色弥然广。

碧萝花茸茸,月映石壁上。

何时试沿洄,一理烟中舫。

形式: 古风

剡原九曲九首(其四)

密筱覆埼岸,石穴黝而深。

居人负薪归,驻听风水音。

回看莲花峰,霭霭生夕阴。

不有僧钟来,高路谁能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