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夜坐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哪来夜花香气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隐者月出每独行,空山偶一传鸟鸣。
草鞋不怕露珠湿,松风偏爱葛衣轻。
水边琢磨《猗兰操》,江南江北都是情。

注释

龙潭:这里指的是滁州的龙池、又称“柏子潭”、“柏子龙潭”。
遗址在滁州的龙池街。
幽人:幽隐之人。
芒屦:草鞋。
葛衣:泛指秋冬间所穿的衣服。
猗兰:即《猗兰操》,也称《幽兰操》,琴曲名。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的《龙潭夜坐》。诗人通过描绘夜晚龙潭边的景象,展现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意境。首句“何处花香入夜清”,以花香飘散在寂静的夜晚,暗示了月色下的清新与宁静。接下来,“石林茅屋隔溪声”描绘了一幅山野小屋,被溪水潺潺声轻轻隔开的画面,增添了远离尘嚣的隐逸氛围。

“幽人月出每孤往”中的“幽人”即隐士,表达了诗人独自在月光下漫步的情境,透露出孤独而深思的内心世界。“栖鸟山空时一鸣”,以鸟鸣声点缀静寂,更显山林的空旷和诗人内心的孤寂。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两句,通过写诗人不畏露湿,漫步草丛,享受松风轻拂,展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超脱世俗的洒脱态度。

最后,“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收束全诗,诗人面对流水,想要借猗兰之志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超越了地域的界限,涵盖了江北江南,显示出诗人广阔的心胸和对人生的深深感慨。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龙潭边的景色,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

收录诗词(564)

王守仁(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幼名云,封新建伯,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 字:伯安
  • 号:阳明
  • 生卒年: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

相关古诗词

别希颜二首(其二)

后会难期别未轻,莫辞行李滞江城。

且留南国春山兴,共听西堂夜雨声。

归路终知云外去,晴湖想见镜中行。

为寻洞里幽栖处,还有峰头双鹤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登凭虚阁和石少宰韵

山阁新春负一登,酒边孤兴晚堪乘。

松间鸣瑟惊栖鹤,竹里茶烟起定僧。

望远每来成久坐,伤时有涕恨无能。

峰头见说连阊阖,几欲排云尚未曾。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题王实夫画

随处山泉著草庐,底须松竹掩柴扉。

天涯游子何曾出?画里孤帆未是归。

小酉诸峰开夕照,虎溪春寺入烟霏。

他年还向辰阳望,却忆题诗在翠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赠潘给事

五月沧浪濯足归,正堪荷叶制初衣。

甲非乙是君休问,酉水辰山志未违。

沙鸟不须疑雀舫,江云先为扫鱼矶。

武陵溪壑犹深僻,莫更移家入翠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