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古四首(其一)

相士如相马,灭没深天机。

区区铜马法,徒识牝与骊。

人言当涂公,恶人知其微。

如何许邵语,受之不复疑。

知人固不易,人亦未易知。

媸妍在水镜,铅粉徒自欺。

孰为仁义人,未假已不归。

伯乐不可作,思与曹瞒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咏古四首(其一)》由宋代诗人汪藻所作,通过比喻和对比手法,深刻探讨了知人之难的主题。

首句“相士如相马,灭没深天机”以相马类比相人,指出相士识别人才如同识别良马,需要洞察其内在的本质和潜力,而非仅凭表面特征。接着,“区区铜马法,徒识牝与骊”则批评了过于依赖外在表征来判断人的做法,如同仅仅根据马的颜色来判断其价值一样肤浅。

“人言当涂公,恶人知其微”进一步强调了识别真正有能力的人才并非易事,即便是那些处于高位、有声望的人物,也可能被误解或忽视。这里“当涂公”指的就是地位显赫之人。

“如何许邵语,受之不复疑”引用了许邵的典故,许邵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相士,以其精准的相人能力著称。此处诗人提出疑问,如果许邵的话被轻易相信而不再怀疑,那么知人之难的问题似乎并未得到解决。

“知人固不易,人亦未易知”是对前文的总结,明确指出识别人才确实不易,同时人本身也难以被完全了解。这反映了知人之难的本质。

“媸妍在水镜,铅粉徒自欺”运用比喻,将人的真面目比作水中的倒影,铅粉则是用来掩饰瑕疵的化妆品,暗示了外表的修饰无法掩盖本质,真正的自我只能通过内在的品质显现。

最后,“孰为仁义人,未假已不归”提出了一个反问,即真正的仁义之人是否真的不需要借助外在的手段就能被识别出来?这引出了对道德品质的深入思考。

“伯乐不可作,思与曹瞒期”则表达了对伯乐(善于识别人才的人)的渴望,同时也暗含了对曹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的复杂情感。曹操在历史上以识人之明著称,但同时也有其复杂的政治手腕。这句话既表达了对能识别人才者的渴望,也暗示了对复杂人性的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相人、识人过程的描绘,以及对人性、道德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知人之难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收录诗词(339)

汪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初文学家。又号龙溪。汪谷之子。先世籍贯婺源,后移居饶州德兴(今属江西)。早年曾向徐俯、韩驹学诗,入太学,喜读《春秋左氏传》及《西汉书》。崇宁二年(1103)进士,任婺州(今浙江金华)观察推官、宣州(今属安徽)教授、著作佐郎、宣州(今属安徽)通判等职。《全宋词》录其词4首

  • 字:彦章
  • 号:浮溪
  • 籍贯:饶州德兴(今属江西)
  • 生卒年:1079~1154

相关古诗词

咏古四首(其二)

世事如大弩,人若材官然。

乘势易发机,非时劳控弦。

又如大水中,置彼万斛船。

虽有帆与樯,亦须风动天。

不见周公瑾,弱龄已飞鶱。

不见师尚父,鹰扬在华颠。

彼非生而材,此岂晚乃贤。

镃基喻智慧,要必有待焉。

叹息狂驰子,尝为愚者怜。

形式: 古风

咏古四首(其三)

昆山有璞玉,外质而内美。

惟其不自衒,故与顽石齿。

和也速于售,再献甘灭趾。

在玉庸何伤,惜君两足耳。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咏古四首(其四)

堂堂明堂柱,根节几岁寒。

使与蒲柳同,扶厦良亦难。

我衣敝缊袍,我饭苜蓿盘。

天公方试我,剑铗勿妄弹。

形式: 古风 押[寒]韵

题张公明赏晴轩

端居有何好,名与胜会并。

人生岂长闲,天宇不屡晴。

邂逅风日佳,一醉万事轻。

君家大父客,诗如九韶鸣。

浮春散无垠,揽取造物惊。

坐令绿野堂,岌嶪睢阳城。

风流被三世,诸郎未惭卿。

开轩著尊酒,报答千花明。

饮罢遣客休,仰空看云行。

是中有佳处,遑恤身后名。

宁为秋雨叹,更作秋虫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