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文光师游天台

天姥山深摇锡杖,野芳春翠共葳蕤。

松门过水无重数,石壁看霞到尽时。

闲避鸟啼应作观,忽闻人迹自留诗。

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天姥山深处,僧人持杖轻摇,野花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走过松木门,清泉流水连绵不断,石壁映照着霞光直到天边。
闲来避开鸟鸣欣赏景色,忽然听到人的足迹,不禁留下诗篇。
我曾在秦中河朔游历,不必遗憾,这里行走虽慢,却别有风味。

注释

天姥山:一座著名的山。
深:深处。
锡杖:僧人的手杖。
野芳:野外的花草。
春翠:春天的绿色。
葳蕤:茂盛繁密。
松门:松木建造的门。
过水:跨过流水。
无重数:无数的。
石壁:岩石峭壁。
看霞:欣赏日出或日落的霞光。
闲避:悠闲地避开。
鸟啼:鸟儿的鸣叫。
应作观:当作一种观赏。
人迹:人的踪迹。
自留诗:自然地引发诗兴。
秦中: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区,包括今陕西中部。
河朔:黄河以北地区。
尝:曾经。
游览:旅行观光。
行脚迟:行走缓慢,暗示悠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文光师即将游历天姥山的场景。首句“天姥山深摇锡杖”展现了山之深远与僧侣的行踪,锡杖轻摇,仿佛在寂静的山中回荡。接着,“野芳春翠共葳蕤”写出了春天山野间花草繁盛,生机盎然的画面,与僧人的禅意生活相映成趣。

“松门过水无重数”描绘了山路上松木掩映,流水潺潺,路途虽长但景色宜人。“石壁看霞到尽时”则写出文光师将沉浸于日出日落的自然变幻中,享受孤独而宁静的时光。

“闲避鸟啼应作观”暗示文光师心境淡泊,将鸟鸣视为禅修的一部分,而非打扰。“忽闻人迹自留诗”则表达了诗人对文光师留下诗篇的期待,期待他在旅途中能有所感悟,留下佳作。

最后两句“秦中河朔尝游览,莫恨此方行脚迟”,诗人以自己的经历鼓励文光师,虽然他曾遍游秦中河朔,但此处的旅行同样值得珍视,不必因行程缓慢而遗憾,流露出对友人旅程的祝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寓情,既赞美了天姥山的自然之美,也寄寓了诗人对文光师修行生活的理解和期待。

收录诗词(321)

林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 生卒年:967一1028

相关古诗词

送王舍人罢两浙宪赴阙

上阁还旌节,明廷觐冕旒。

清溪倾绮席,蠹简压归舟。

远俗今无讼,闲田亦有秋。

公期论爵赏,当拜富民侯。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送长吉上人

囊集暮云篇,行行肯废禅。

青山买未暇,朱阙去随缘。

茗试幽人井,香焚贾客船。

淮流迟新月,吟玩想忘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送史宫赞兰溪解印归阙

杜若萋萋天似水,一樯风信快吟怀。

春坊冠盖还朝籍,宝婺溪山别县斋。

访旧约僧登北固,破程乘月宿清淮。

东南出宰才居最,畴为言扬向玉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佳]韵

送史殿省典封州

马援疏蛮邑,铜标何可穷。

人烟时亦有,海色自如空。

髭发梅分白,旌旗瘴减红。

惟应莳药罢,都在酒醪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