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山

我生飘荡去何求,再过龟山岁五周。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

地隔中原劳北望,潮连沧海欲东游。

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我一生漂泊不知所求,又在龟山度过五个年头。
足迹踏遍万里江山,如今在庵中白了头。
遥望中原心怀忧虑,潮水连着大海想往东游。
元嘉年间的故事已无人记得,昔日的古战场如今是否还在?

注释

我:指代诗人自己。
飘荡:流浪,漂泊。
何求:追求什么。
再过:又经过。
龟山:地名,可能指具体的地方。
岁五周:五年。
身行:行走,经历。
半天下:大半个天下。
僧卧:和尚居住。
初白头:刚刚开始变白头发。
地隔:地理上相隔。
中原:指中国中部地区。
劳北望:辛苦地向北眺望。
潮连沧海:潮水连接着大海。
欲东游:想要向东游历。
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旧事:过去的往事。
无人记:已经没有人记得。
故垒:旧时的营垒,这里指战场遗迹。
摧颓:破败,衰败。
今在不:现在还在吗。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苏轼所作,名为《龟山》。诗中充满了哲理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作者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高远情怀。

“我生飘荡去何求”,开篇即设置了一种淡泊明志、不羁自由的生活态度。"再过龟山岁五周",则是说诗人重游龟山,岁月流转,这里“五周”可能指的是五年的时间,也象征着岁月的轮回和个人生命历程的推进。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表达了诗人游历四方、广泛涉猎的生活经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归隐山林的愿望。"地隔中原劳北望",则是说由于地理位置的隔绝,对远方故土的眷恋之情。而"潮连沧海欲东游",则显现出诗人对广阔天地的向往和无尽的探索欲望。

最后两句"元嘉旧事无人记,故垒摧颓今在不",表达了历史变迁、时光荏苒之感。这里“元嘉”指的是南朝宋文帝时期(公元424年至453年)的盛世,而今已成往昔,旧事无人记得,只剩下破败的城垣作为历史的见证。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广阔的胸襟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更通过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以及个人生命历程的回顾,抒写出一种超越时空、与宇宙为伍的情怀。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发洪泽,中途遇大风,复还

风浪忽如此,吾行欲安归。

挂帆却西迈,此计未为非。

洪泽三十里,安流去如飞。

居民见我还,劳问亦依依。

携酒就船卖,此意厚莫违。

醒来夜已半,岸木声向微。

明日淮阴市,白鱼能许肥。

我行无南北,适意乃所祈。

何劳舞澎湃,终夜摇窗扉。

妻孥莫忧色,更典箧中衣。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十月十六日记所见

风高月暗云水黄,淮阴夜发朝山阳。

山阳晓雾如细雨,炯炯初日寒无光。

云收雾卷已亭午,有风北来寒欲僵。

忽惊飞雹穿户牖,迅驶不复容遮防。

市人颠沛百贾乱,疾雷一声如颓墙。

使君来呼晚置酒,坐定已复日照廊。

恍疑所见皆梦寐,百种变怪旋消亡。

共言蛟龙厌旧穴,鱼鳖随徙空陂塘。

愚儒无知守章句,论说黑白推何祥。

惟有主人言可用,天寒欲雪饮此觞。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仍邀同赋(其一)刘贡父

去年送刘郎,醉语已惊众。

如今各飘泊,笔砚谁能弄。

我命不在天,羿彀未必中。

作诗聊遣意,老大慵讥讽。

夫子少年时,雄辩轻子贡。

尔来再伤弓,戢翼念前痛。

广陵三日饮,相对恍如梦。

况逢贤主人,白酒泼春瓮。

竹西已挥手,湾口犹屡送。

羡子去安闲,吾邦正喧鬨。

形式: 古风 押[送]韵

广陵会三同舍,各以其字为韵,仍邀同赋(其二)孙巨源

三年客京辇,憔悴难具论。

挥汗红尘中,但随马蹄翻。

人情贵往返,不报生祸根。

坐令平生友,终岁不及门。

南来实清旷,但恨无与言。

不谓广陵城,得逢刘与孙。

异趣不两立,譬如王孙猿。

吾侪久相聚,恐见疑排拫。

我褊类中散,子通真巨源。

绝交固未敢,且复东南奔。

形式: 古风 押[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