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的《哭舍弟东山十首》中的第二首。诗中表达了对亡弟深切的哀悼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亲情珍贵的感慨。
首句“乳哺生前恨”,写出了生前未能尽孝的遗憾和痛苦。乳哺,指母亲喂养婴儿,这里借指生前未能好好照顾弟弟。次句“形骸死后身”,则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即使在世时再怎么努力,最终也无法避免死亡的降临。
“弟兄吾最长,骨肉尔俱沦”两句,点明了诗人作为兄长的身份,以及兄弟间血脉相连的关系。然而,面对死亡,即使是亲如手足的兄弟也终将分离,表达了深深的悲痛和无奈。
“愉色难供养,浮名不慰人”两句,进一步揭示了人生的不易。愉色,即愉悦的笑容,这里指的是对生活的满足和快乐。诗人感叹,即使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和名誉,也无法真正抚慰内心的空虚和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最后,“后生虽可念,渔猎恐伤神”两句,既是对未来的担忧,也是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后生,指晚辈或未来的人们,诗人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然而,他同时提醒自己,过度追求名利(可能暗指“渔猎”)可能会伤害到自己的心灵,失去了生活的真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人生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亡弟的哀思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