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友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皇帝的亲信刘郎中在田野有一座清幽的别墅,但不肯独自行乐,经常找亲近的人设宴共享。
这天雨过天晴,园林景致更加幽美,清明设宴,想必是用皇帝赐给近臣的新火了。
刘郎中常以文章学问聚会朋友,有道德不会孤单,自有人来结伴为邻。
阳光在池水上返照进,客人定到晚上兴尽才回去,杯中的春酒带着药的香味。
屋檐前落花满地,竹丛里的鸟儿常来友看客人。
身居于这样清幽的地方,何必再寻找什么桃花源。

注释

刘郎中:郎中,官名,作者的友人。
别业:别墅。
本宅之外另建的园林游息之所。
魏晋以来,达官贵人多有别业。
唐时此风尤盛。
近臣:皇帝的亲信。
违:离开。
亲:指双亲。
霁日:指雨过天晴。
烟火新:是指古时习俗清明节前一天禁烟火,清明皇帝才颁新火给贵戚近臣,故叫“烟火新”。
池照:是指阳光在池水上返照。
檐前花覆(fù)地,竹外鸟友人。
桃源:桃花源。
后世因以桃花源代指避世隐居之地。
隐沦:隐士。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和谐温馨的田园生活景象,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平淡简单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这两句设置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强调了家庭和谐、邻里相亲的重要性,这种和乐的氛围是诗人所追求的人生理想。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描绘了一幅春日晴好的田园风光,其中“霁日”指的是雨后初晴的天气,“园林好”表现了自然景色之美,而“清明烟火新”则是对这一时节特有的生活场景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 这两句强调了通过文化交流增进友谊,以及品德高尚自然能赢得邻里之间的尊重和亲密。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描述的是诗人在家中享受宁静时光的画面,“池照窗阴晚”是对室内外景色的描绘,而“杯香药味春”则可能暗指诗人年事已高,对健康养生有所关注。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这两句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家园周围自然景物的美丽,花瓣如织的地面与探头窥视的鸟儿共同构成了一幅生趣盎然的画面。

最后,"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诗人通过提及传说中的桃源,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中寻找一处心灵的避风港湾的愿望,并非要追求桃花源那般的世外桃源,只是希望能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找到宁静和满足。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写,传达了诗人对于简单、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自然美景与文化修养相结合的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38)

祖咏(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 号:均不详
  • 籍贯:洛阳(今河南洛阳)
  • 生卒年:699~746

相关古诗词

酬汴州李别驾赠

秋风多客思,行旅厌艰辛。

自洛非才子,游梁得主人。

文章参末议,荣贱岂同伦。

叹逝逢三演,怀贤忆四真。

情因恩旧好,契托死生亲。

所愧能投赠,清言益润身。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赠苗发员外

朱户敞高扉,青槐碍落晖。

八龙乘庆重,三虎递朝归。

坐竹人声绝,横琴鸟语稀。

花惭潘岳貌,年称老莱衣。

叶暗朱樱熟,丝长粉蝶飞。

应怜鲁儒贱,空与故山违。

形式: 排律 押[微]韵

夕次圃田店

前路入郑郊,尚经百馀里。

马烦时欲歇,客归程未已。

落日桑柘阴,遥村烟火起。

西还不遑宿,中夜渡泾水。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古意二首(其一)

夫差日淫放,举国求妃嫔。

自谓得王宠,代间无美人。

碧罗象天阁,坐辇乘芳春。

宫女数千骑,常游江水滨。

年深玉颜老,时薄花妆新。

拭泪下金殿,娇多不顾身。

生前妒歌舞,死后同灰尘。

冢墓令人哀,哀于铜雀台。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