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殿圣贤图

成都名画窟,所至妙宫墙。

风流五代馀,轨躅参隋唐。

其间礼殿晋画为鼻祖,未数后来鸿雁行。

画者果谁欤,或云名收人姓张。

右军问蜀守,墨帖求缣缃。

乃知前辈人,不爱时世妆。

范琼杜措李怀衮,仙荒佛怪驱喝雷电笔意窥渺茫。

不若收所画,上自皮羽之服下至垂衣裳。

盘古众支派,帝霸皇与王。

君臣分圣贤,有如虎豹龙凤殊文章。

视之若有见,日月星象空中垂耿光。

听之如有闻,衔牙玉佩鸣以锵。

三古以降历今世,视听所感犹一堂。

乃知此画自神品,碌碌馀子非所望。

吾道久已屈,二氏争颉颃。

岂唯牧也见绌馀子下,而有公议老我双鬓苍。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翻译

成都的名画洞窟,到处都是精美的宫墙。
这里的艺术风格源自五代,延续到隋唐。
其中晋朝的礼殿壁画是鼻祖,不逊于后来的众多作品。
画师究竟是谁?有人说是一位名叫张的人。
王羲之询问蜀地官员,寻求墨宝换取丝绸。
这才明白,前辈们并不崇尚当时的流行装饰。
范琼、杜措、李怀衮等人的画作,仙人鬼怪尽现,笔触深邃难以捉摸。
不如收藏这些画作,从原始服饰到帝王衣裳无所不包。
画面涵盖了盘古子孙,包括帝、霸、皇和王。
君臣之间,圣贤之别,如同虎豹龙凤各有特色。
观之仿佛可见,日月星辰在画中闪烁光芒。
听之似乎可闻,玉佩碰撞声清脆悠扬。
从远古至今,这幅画给人的感受始终如一。
这画堪称神品,庸才无法企及。
我的见解长久被忽视,佛教和道教各有所长。
不仅是牧人,连公正的舆论也使我双鬓斑白,感叹后辈超越。

注释

成都:地名。
名画窟:著名的画洞。
风流:艺术风格。
五代:历史时期。
轨躅:足迹。
隋唐:历史时期。
礼殿:宫殿。
晋画:晋代的壁画。
鸿雁行:众多作品。
右军:王羲之。
蜀守:蜀地官员。
时世妆:当时的流行装饰。
范琼:画家名。
杜措:画家名。
李怀衮:画家名。
皮羽之服:原始服饰。
垂衣裳:帝王服饰。
盘古:神话人物。
帝霸皇与王:各种统治者。
圣贤:圣人和贤人。
虎豹龙凤:象征尊贵。
日月星象:天体。
空中垂耿光:画中闪烁的光芒。
衔牙玉佩:佩戴的饰品。
鸣以锵:声音清脆。
三古:古代。
碌碌馀子:平庸之人。
二氏:佛教和道教。
颉颃:竞争。
牧也:牧人。
公议:公众舆论。
双鬓苍:两鬓斑白。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石的作品,名为《礼殿圣贤图》。诗中描绘了成都名画窟的壮丽景象,以及对历代书画艺术的赞美和反思。

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文学素养,勾勒出一幅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图卷。诗中的“礼殿晋画为鼻祖”表明了对历代绘画艺术的尊重和认同,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当下书画趋势的不满,认为它们已失去了先辈大师的风范。

在赞美历史上一系列杰出的画家,如右军、李怀衮等人的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理想,那就是要将绘画艺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其不仅能够描绘形象,更能传递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世界。

最后,诗人以“碌碌馀子非所望”表达了对当下书画界流于表面的批判,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心灵的交流和沟通,而不仅仅是技艺的堆砌。通过这样的抒情,李石在诗中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尚艺术追求的文人,对书画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是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一次深情致敬,也是李石个人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展现。

收录诗词(518)

李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少负才名,既登第,任大学博士,出主石室,就学者如云。蜀学之盛,古今鲜俪。后卒成都,时作山水小笔,风调远俗。卒年七十外

相关古诗词

伊川祠呈程咏之

弹我清风弦,酌我明月樽。

栖迟元祐鬼,零落伊水魂。

金玉百世师,丹青几代孙。

冰雪耀荒谷,云雾迷空村。

斯人阨衰世,吾道谁与论。

仙人白石溪,夫子青山根。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再次韵计教授

糟丘尽醉国人狂,谁似东家礼义乡。

万卷短檠磨岁月,一生寒砚敌冰霜。

饭牛坐待扶桑白,战马初归塞草黄。

奏牍三千君未晚,殿帏正要上书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同邓使君赏双头牡丹

兼金必贵双,珏玉不独只。

嫣然彼丛生,佳处亦求匹。

沙寒水成练,雪洞山立壁。

春回小洛阳,淑气自融液。

主人似维摩,拈花许入室。

不碍清净眼,粉黛眩青赤。

联香飒轻吹,并影旭朝日。

有如猗兰心,相同不相敌。

偶来饮此酒,对花情有激。

试哦常棣章,反经道如一。

形式: 古风

同韩子东赏牡丹

呜呜晓角春风送,日日官身随鸟动。

但知敲榜负佳辰,纵有芳菲难入梦。

起寻北郭新雨后,愁见西山含雪冻。

茅茨虽暖岂宜花,笑我此行真凿空。

向来洛下定真谱,只许姚花充物贡。

只今老病陪少年,驽骑何能追骏鞚。

便将花裓问天女,欲返田园寻二仲。

此花含笑我不言,且插一枝风帽重。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