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天游二十一兄至亳社时同叔夏十六兄作

登高望南都,雉堞疑可数。

城中人不见,百里等燕楚。

我无简书畏,自笑谁缚汝。

东风送兄来,下马逼三鼓。

迎门闹儿童,罗拜欣欲舞。

花枝应亦喜,红幞已微吐。

聊为文字饮,一洗别离苦。

别离何足云,千载成仰俯。

要知静中趣,回视今孰愈。

焚香默自照,下此一转语。

铃阁老师兄,当为君去取。

形式: 古风

翻译

登上高处眺望南方的都市,城墙上的雉堞仿佛可以一一数清。
城中的人都看不见,百里之外的景象如同燕赵之地一般辽阔。
我没有书信传递,只能自我嘲笑,是谁束缚了你的心呢?
春风带着你的消息而来,你已在夜色中马不停蹄,临近三更时分。
孩子们在门前欢闹迎接,虔诚地跪拜,欢喜得几乎要跳舞。
花枝似乎也为你的到来而欣喜,红色的冠带微微舒展。
让我们以诗酒相邀,洗尽离别的愁苦。
离别算得了什么,千百年后人们依然会仰慕你的风采。
要知道静谧中的乐趣,回头看看现在,又有谁能比得过你。
在静默中点燃香火,我心中暗自思量,接下来该说些什么。
铃阁的兄长,我应当为你去取来那些话语。

注释

雉堞:城墙上的矮墙,用于防御。
简书:书信。
自笑:自我嘲笑。
兄:对朋友或尊者的称呼。
三鼓:三更时分,古代夜间计时单位。
罗拜:排列成行地跪拜。
花枝:比喻人的喜悦心情。
红幞:红色的官帽。
文字饮:以诗文作酒,借酒浇愁。
仰俯:仰慕和俯视,形容时间久远。
静中趣:静寂中的乐趣。
铃阁:古代官署名,这里指兄长的居所。
去取:去获取,这里指传达信息。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曾几的作品《喜天游二十一兄至亳社时同叔夏十六兄作》。诗中,诗人登高远眺,南都市区的城墙清晰可见,仿佛可以数得清楚雉堞。他感叹城中人烟稀少,即使相隔百里,也如同燕楚之隔般遥远。诗人自嘲没有书信往来,却因兄弟的到来而感到轻松,东风似乎特意将兄长送到,已是深夜三更。

迎接兄弟的场景热闹欢快,孩子们欢欣雀跃,连花枝似乎也为之欣喜,红蕊微露。诗人借此机会与兄弟共饮,以排解离别的愁苦。他认为,离别虽然令人伤感,但千百年后,人们依然会仰慕这样的亲情。在静谧中品味生活的乐趣,如今的相聚更为珍贵。最后,诗人向兄长许诺,将为他去取某物,表达出深深的兄弟情谊。

整首诗情感真挚,通过登高望远和兄弟团聚的细节,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语言质朴,情感深沉。

收录诗词(614)

曾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茶山居士。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学识渊博,勤于政事。他的学生陆游替他作《墓志铭》,称他“治经学道之余,发于文章,雅正纯粹,而诗尤工。”后人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闲雅清淡。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古体如《赠空上人》,近体诗如《南山除夜》等,均见功力。所著《易释象》及文集已佚。《四库全书》有《茶山集》8卷,辑自《永乐大典》

  • 字:吉甫
  • 籍贯: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
  • 生卒年:1085--1166

相关古诗词

喜闻天兵已临衢寇

野宿溪行各晏然,吴头楚尾接风烟。

岂知苻泽深为祟,不道柯山最近天。

境上音邮多浪语,殿前兵马是真传。

未能日报书三捷,竹簟纱厨到晓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喜得洞霄

乞身知才疏,从容荷主圣。

叫阍如杜宇,不谓天亦听。

除书入手来,一洗百念静。

复疑是梦中,惊喜久乃定。

尚馀折腰米,败我生尘甑。

要令襟见肘,始与家声称。

今兹火用事,日永南风竞。

林下听中兴,姑容老夫病。

形式: 古风

喜晴

求晴而得晴,老子不胜喜。

夜闻屋瓦声,如疾痛在已。

通宵遂无寐,落势殊未已。

禾头卧沙泥,便恐欲生耳。

谓天为不仁,春夏雨如彼。

即今孰主张,秋潦更如此。

垂成又败之,天意定不尔。

果如吾所料,林杪风忽起。

玄云走四山,白日行万里。

腰镰知几家,持杵者谁子。

欢声田野闲,乐事图画里。

使君经旬忧,杯酒为一洗。

官仓不须问,百室既盈止。

作诗告同僚,可以贺我矣。

形式: 古风

寒雨浃旬终不成雪

幽栖又三冬,好雪无一片。

今晨霭同云,薄暮集微霰。

先声乃如许,落势大可见。

呼儿出门看,通夕知几遍。

听窗复听竹,攲枕不知倦。

终然成底事,寒雨闭深院。

何尝忧瘠田,初不办欢宴。

囊萤已乾死,无以映书卷。

请天收层阴,斗柄行欲转。

爱日上晴轩,如披故人面。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