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归行

客心摇摇若悬旌,三度欲归归不成。

方春欲归我自懒,秋冬欲归事自变。

问我欲归定何时,天公默定人不知。

孔公晚岁将入楚,盘桓陈蔡行且住。

昭王已死不复南,意欲归老父母邦。

卫灵父子无足取,姑尔息肩俟东鲁。

三桓岂知用圣人,哀公亦自不能臣。

冉求一战却齐虏,请君召师君亦许。

归来闭户理诗书,弁冕时出从大夫。

梦见周公已不复,老死故国心亦足。

孔公愈老愈屯邅,顾我未及门下贤。

乡邦万里不能往,妻孥近寄颍川上。

依嵩架颍结茅茨,自问此志于何期。

汝南一寓岁行复,来年归去栽松竹。

形式: 古风

翻译

我的心像飘摇的旗帜,三次想回家却未能成行。
春天想回去我却懒散,秋冬想回去事情又生变。
问我何时能确定归期,天意默默决定,世人无从知晓。
孔子晚年打算前往楚国,暂留陈蔡之地。
楚昭王已逝不再南征,我只想在故乡养老。
卫灵公父子不足效法,姑且在东鲁歇息等待时机。
三桓怎会懂得任用圣人,哀公自己也无法臣服。
冉求一战击败齐军,你若召回军队他也会同意。
归来后闭门读书,偶尔穿戴官帽出席大夫之宴。
梦中再遇周公,不再有回归的愿望,老死故乡也足够。
孔子越老越困顿,看我不及门下的贤才。
家乡万里遥远不能归,妻子儿女暂居颖川。
依山傍水建起茅屋,不知此愿何时能实现。
在汝南暂居一年又一年,来年回去种松竹为伴。

注释

客心:游子之心。
悬旌:飘摇的旗帜。
三度:多次。
归不成:未能成功回家。
方春:正值春天。
自懒:我感到懒散。
秋冬:秋冬季节。
事自变:事情自行变化。
天公:天意。
默定:无声地决定。
孔公:指孔子。
楚:楚国。
陈蔡:地名。
昭王:楚昭王。
南:南方。
父母邦:故乡。
卫灵父子:卫国君主。
姑尔:姑且。
东鲁:鲁国东部。
三桓:鲁国的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
圣人:有智慧的人。
哀公:鲁哀公。
臣:臣服。
冉求:孔子弟子。
齐虏:齐国的俘虏。
弁冕:官帽。
大夫:古代官职。
周公:周公旦。
故国:故乡。
愈老愈屯邅:越老越艰难。
门下贤:门下的贤能之人。
乡邦:故乡。
妻孥:妻子儿女。
茅茨:茅草屋。
寓:居住。
松竹:象征高洁的品质。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三不归行》,诗人以客居他乡的视角,表达了自己对归乡的复杂情感和未能如愿的无奈。首句“客心摇摇若悬旌”,形象地刻画了游子心境的动荡不安,如同飘摇的旗帜。接下来,诗人通过四季变换,暗示归乡时机的难以捉摸和个人境遇的变迁,“方春欲归我自懒,秋冬欲归事自变”。

诗人以孔夫子晚年欲归陈蔡的故事为典故,表达自己对回归故乡、侍奉父母的渴望,但现实中的阻碍和变故使他犹豫不决。“昭王已死不复南”暗指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冉求一战却齐虏”则展示了历史人物的壮志,诗人借此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期待。

然而,诗人也意识到自己年事已高,难以实现理想,只能“归来闭户理诗书”,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他怀念周公的智慧,感叹自己无法像先贤那样有所作为,但仍坚守归老故土的决心。

最后,诗人描绘了自己在汝南寓居的生活,期待来年能回到家乡,种植松竹,寄托对未来的希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归乡的执着与现实的无奈,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三日上辛祈谷除日宿斋户部右曹元日赋三绝句寄呈子瞻兄(其一)

七度江南自作年,去年初喜奉椒槃。

冬来误入文昌省,连日斋居未许还。

形式: 七言绝句

三游洞

洞前危径不容足,洞中明旷坐百人。

苍崖硉兀起成柱,乱石散列如惊麇。

清溪百丈下无路,水满沙土如鱼鳞。

夜深明月出山顶,下照洞口才及唇。

沉沉深黑若大屋,野老构火青如燐。

平明欲出迷上下,洞气飘乱为横云。

深山大泽亦有是,野鸟鸣噪孤熊蹲。

三人一去无复见,至今冠盖长满门。

形式: 古风

上高息轩起亭二绝(其一)

山下清溪溪上市,溪光山色映人烟。

幽亭正在人声里,长与溪山共寂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久旱府中取虎头骨投邢山潭水得雨戏作

邢山潭中黑色龙,经年懒卧泥沙中。

嵩阳山中白额虎,何年一箭肉为土。

龙虽生,虎虽死,天然猛气略相似,生不益人死何负。

虎头枯骨金石坚,投骨潭中潭水旋。

龙知虎猛心已愧,虎知龙懒自增气。

山前一战风雨交,父老晓起看麦苗。

君不见岐山死诸葛,真能奔走生仲达。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