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

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翻译

长久幽闭的深宫中满是对华丽衣物的哀怨,整日思念着外面的风风雨雨。
湘江边的竹子上刻满了无尽的离别痕迹,岘首山的碑前又洒下了多少泪水。
那人已离开皇宫,秋风吹过边塞,战乱后的楚帐夜晚传来歌声。
清晨在灞水桥边询问,那些过往已无法与今日青袍赠马的深情相比。

注释

永巷:深宫。
绮罗:华丽的衣物。
离情:离别之情。
风波:外部的变故或世事。
痕无限:刻痕无数。
岘首碑:岘首山的碑。
洒几多:洒下多少泪水。
紫台:皇宫。
秋入塞:秋风吹过边塞。
兵残:战乱后的。
楚帐:战时的营帐。
朝来:清晨。
灞水桥:灞水边的桥。
青袍:朴素的官服。
玉珂:马嚼子上的装饰,象征地位或贵重。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通过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将个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现实中的离别哀伤融合在一起,展现了深沉的愁绪。

首句“永巷长年怨绮罗”中,“永巷”指的是古代宫廷中的长廊,诗人将其比喻为自己内心的世界,而“怨绮罗”则是对往昔美好而不能复返时光的深切懊恼。紧接着的“离情终日思风波”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所思之人的无尽思念,仿佛风起波涛,无法平息。

第三句“湘江竹上痕无限”中的“湘江”是古代楚国的地名,也常常与离别联系在一起,“竹上痕”则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创伤或是对往昔情感的刻痕。下一句“岘首碑前洒几多”通过描述诗人站在古碑之前,泪水纵横的情景,强化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缅怀。

第五、六句“人去紫台秋入塞,兵残楚帐夜闻歌”,则是从宏大的历史角度出发,通过描写战乱后遗留下来的荒凉与哀伤,以及夜晚听到的歌声,表达了对往昔繁华与和平时光的怀念。

最后两句“朝来灞水桥边问,未抵青袍送玉珂”中,“灞水桥”是具体的地名,而“未抵青袍送玉珂”则是在描绘一段难以实现的相思之情。诗人在晨曦中站在桥上询问对方的情况,却又不得不面对两人的距离和无奈,通过送去的玉珂象征着心中的思念。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将个人的哀伤与时代的变迁交织在一起,展现了深沉的愁绪和对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

收录诗词(604)

李商隐(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 字:义山
  • 号:玉溪(谿)生
  • 籍贯:优美动
  • 生卒年:约813年-约858年

相关古诗词

细雨

萧洒傍回汀,依微过短亭。

气凉先动竹,点细未开萍。

稍促高高燕,微疏的的萤。

故园烟草色,仍近五门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

郑州献从叔舍人袖

蓬岛烟霞阆苑钟,三官笺奏附金龙。

茅君奕世仙曹贵,许掾全家道气浓。

绛简尚参黄纸案,丹炉犹用紫泥封。

不知他日华阳洞,许上经楼第几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摵摵度瓜园,依依傍竹轩。

秋池不自冷,风叶共成喧。

窗迥有时见,檐高相续翻。

侵宵送书雁,应为稻粱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临发崇让宅紫薇

一树浓姿独看来,秋庭暮雨类轻埃。

不先摇落应为有,已欲别离休更开。

桃绶含情依露井,柳绵相忆隔章台。

天涯地角同荣谢,岂要移根上苑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