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云卧山房秋草青,步虚声断月冥冥。
凄凉行到空坛上,拾得松间旧鹤翎。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凄清的山居景象。"云卧山房秋草青",诗人以"云卧"形容道观的隐秘和高洁,秋草之色青翠,暗示了季节的转换和自然的静谧。"步虚声断月冥冥","步虚"是道教徒修炼时的唱诵声,这里随着月色渐暗而消失,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寂寥的氛围。
"凄凉行到空坛上",诗人独自漫步至空荡的道坛,感受到一种孤寂与凄凉,可能寓言了对逝去道士的怀念。最后,"拾得松间旧鹤翎",这一细节富有象征意义,鹤是仙人的象征,旧鹤翎或许代表了道士的遗物,也暗示了诗人对道士仙逝的哀悼和对超凡生活的追忆。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房、月色、空坛和旧鹤翎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道士的深深怀念以及对道教生活的感慨,情感深沉,意境幽远。
不详
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草径茆扉带软沙,隔林鸡犬几人家。
青山尽日垂帘坐,落尽棕榈一树花。
西风昨夜灞陵秋,千树萧条带驿楼。
莫道离人空有恨,暮蝉寒雀也关愁。
西风一雁海城头,羌笛声中水乱流。
枫叶萧萧山月下,戍楼残火几家秋。
百战沙场老此身,长楸宫草几回春。
只今弃掷寒郊路,犹自悲鸣恋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