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满长安分题

有客倦长安,秋风正飒然。

九衢飞乱叶,八水凝寒烟。

摇落南山见,凄凉陋巷偏。

名园失绿暗,清渭泛红鲜。

衣信催烦杵,狼烽报极边。

长江苦吟处,日暮想横鞭。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翻译

有位旅人厌倦了长安城,秋风正吹得猛烈。
宽阔的街道上落叶纷飞,八条河流上寒烟弥漫。
在摇曳的山色中看到南山,冷清的陋巷更显得凄凉。
名园失去了绿色的生机,清澈的渭河泛着红色的水光。
缝纫声催促着忙碌的捣衣棒,边疆的烽火报告着战事紧急。
在长江边苦于诗思,傍晚时分渴望挥鞭归家。

注释

倦:厌倦。
长安:古都长安。
秋风:秋季的风。
飒然:猛烈的样子。
九衢:宽阔的道路。
飞乱叶:落叶纷飞。
八水:指渭河等八条河流。
凝寒烟:结成寒烟。
南山:南山,泛指远处的山。
陋巷:简陋的小巷。
名园:著名的园林。
失绿暗:失去绿色的生机。
清渭:清澈的渭河。
泛红鲜:泛着红色的水光。
衣信:缝制衣服的信息。
烦杵:捣衣棒声。
狼烽:狼烟烽火,古代边境报警信号。
报极边:报告边疆战事。
长江:长江。
苦吟:苦于诗思。
横鞭:挥鞭驱马。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秋日的景象,以及诗人身处其中的孤寂与忧虑。"有客倦长安"点出诗人的游子身份和对京城生活的疲惫感。"秋风正飒然"渲染了季节的萧瑟,"九衢飞乱叶,八水凝寒烟"通过描绘落叶纷飞和寒烟笼罩的景象,展现了长安城的冷清与寂静。

"摇落南山见,凄凉陋巷偏"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凄凉,即使是名园也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只剩下"绿暗"。"清渭泛红鲜"则以渭河的水色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愁绪。"衣信催烦杵"暗示了战事的紧张,"狼烽报极边"则直接揭示了边关的危机。

最后两句"长江苦吟处,日暮想横鞭"表达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思归之情,他在长江边独自苦吟,傍晚时分更是渴望能挥鞭回乡。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长安生活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

收录诗词(1852)

苏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字:子由
  • 籍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039—1112年

相关古诗词

燕贡士

泮水生芹藻,干旄在浚城。

桑鸮同变响,苹鹿共和鸣。

秋晚槐先堕,霜多桂向荣。

清尊助劝驾,急管发欢声。

勇锐青衿士,淹通白发生。

芬芳杂兰菊,变化等鹍鲸。

去日衣冠盛,归时里巷惊。

坐中词赋客,愧尔一经明。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丁亥生日

少年即病肺,喘作锯木声。

中年复病脾,暴下泉流倾。

困苦始知道,处世百欲轻。

收功在晚年,二疾忽已平。

来年今日中,正行七十程。

老聃本吾师,妙语初自明。

至哉希夷微,不受外物婴。

非三亦非一,了了无形形。

迎随俱不见,瞿昙谓无生。

湛然琉璃内,宝月长盈盈。

形式: 古风

九日三首(其三)

幼子淮西客,双壶思老人。

远来经颔淡,细酌喜清醇。

饮罢遥怜汝,归来早及春。

南斋昔未有,馀似旧时贫。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九日家酿未熟

平生不喜饮,九日犹一酌。

今年失家酿,节到真寂寞。

床头泻馀樽,畦菊吐微萼。

洗盏对妻孥,肴蔬随厚薄。

兴来欲径醉,量尽还自却。

傍人叹身健,省己知脾弱。

尚有姑射人,自守常绰约。

养生要慈俭,已老惭矍铄。

燕居渐忘我,杜门奚不乐。

风曲日已乾,浊醪可徐作。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