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会稽先生的隐士形象,他隐居于空谷之中,不笑不言,内心如同木石一般沉静。他偶尔来到洛阳城中购买药物,却在繁华的都市中显得格格不入,与那些权贵王侯们形成鲜明对比。他坚守自我,不随波逐流,无论是曹魏还是司马家族的争斗,都与他无关。
诗中提到,即便是在水嬉活动还未结束之时,会稽先生便已开始高歌,其歌声震动天地,令人震惊不已。接着,诗人以晋朝太尉的形象作为比喻,描述了这位隐士的超然态度。晋朝太尉面如死灰,象征着他的淡泊名利,即使身负重任,也愁容满面,仿佛连手中的旌旗都为之黯然失色。然而,这位太尉的身份在魏晋之间转换,象征着会稽先生虽隐居山林,但对历史变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最后,诗人提到子胥之曲,这可能是指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夫,因受到陷害而投江自尽。这里或许暗示了会稽先生对历史人物遭遇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深思。整首诗通过对比隐士与世俗的差异,展现了会稽先生超脱尘世、坚守自我精神境界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