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程筠德林求先坟二诗(其二)归真亭

旧笑桓司马,今师郑大夫。

不知徂岁月,空觉老楸梧。

祭礼传家法,阡名载版图。

会看千字诔,木杪见龟趺。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虞]韵

翻译

从前嘲笑桓司马,如今却尊崇郑大夫。
未曾察觉时光流逝,只觉老去的楸梧树。
家族祭祀遵循古法,田界标记刻在版图上。
将来定会读到千字哀文,树梢间可见龟形石碑底座。

注释

桓司马:古代官职名,指桓温。
郑大夫:古代官职名,指郑国的大夫。
徂岁月:流逝的时光。
老楸梧:古老的楸梧树,代指岁月。
祭礼:家族祭祀。
家法:家族世代相传的规矩。
阡名:田界的名字。
版图:地图或行政区划图。
千字诔:长篇悼念文。
木杪:树梢。
龟趺:龟形石碑底座。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名为《同年程筠德林求先坟二诗(其二)归真亭》。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怀旧和反思时光流逝的诗句。

“旧笑桓司马,今师郑大夫”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儒家学者桓范与法家代表人物郑伯谦的态度转变。年轻时可能对桓范的儒学观点持有嘲笑态度,而现在则对郑伯谬的法治思想给予认同和尊敬。

“不知徂岁月,空觉老楸梧”则是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这里的“徂”字为古文中的通假字,用以表达时间的长久,“老楸梧”形象地描绘了时光带来的沧桑变化,树木已经变老。

“祭礼传家法,阡名载版图”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家族礼仪和文化传承的重视。祭祀活动是维系家族血脉与精神纽带的重要方式,而这些都记录在族谱之中。

最后,“会看千字诔,木杪见龟趺”则是对古代文献的赞赏和学习态度。“千字诔”指的是古代用来记事或颂扬先人的文字,这里的“木杪”应指刻有文字的竹简或木牍,而“龟趺”则象征着智慧与长寿,常用以形容圣人或学者。诗人通过这些古籍学习和思考,感受到知识的深奥与智者的伟大。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个人的成长与思想变化,也反映了他对于传统文化、家族责任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深刻认识。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一)

文举与元礼,尚得称世旧。

渊明吾所师,夫子乃其后。

挂冠不待年,亦岂为五斗。

我歌《归来引》,千载信尚友。

相逢黄卷中,何似一杯酒。

君醉我且归,明朝许来否。

形式: 古风

陶骥子骏佚老堂二首(其二)

我从庐山来,目送孤飞云。

路逢陆道士,知是千岁人。

试问当时友,虎溪已埃尘。

似闻佚老堂,知是几世孙。

能为五字诗,仍戴漉酒巾。

人呼小靖节,自号葛天民。

形式: 古风

和李太白

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

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流光发永叹,自昔非余独。

行年四十九,还此北窗宿。

缅怀卓道人,白首寓医卜。

谪仙固远矣,此士亦难复。

世道如弈棋,变化不容覆。

惟应玉芝老,待得蟠桃熟。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次韵道潜留别

为闻庐岳多真隐,故就高人断宿攀。

已喜禅心无别语,尚嫌剃发有诗斑。

异同更莫疑三语,物我终当付八还。

到后与君开北户,举头三十六青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