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兴四首(其二)

妇工务蚕桑,农力勤稼穑。

人理此其本,庶用给衣食。

丈夫生事疏,壮大转穷阨。

积学复积文,将以代耕织。

艺成无所售,抚卷空太息。

千载尚可期,岂忧寒饥逼。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反映了元末明初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诗人以“妇工务蚕桑,农力勤稼穑”开篇,描绘了女性从事养蚕纺织、男性辛勤耕作的场景,强调了农业与手工业在维持生活中的基础性作用。接着,“人理此其本,庶用给衣食”,进一步强调了这些劳动对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重要性。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男性角色的探讨。“丈夫生事疏,壮大转穷阨”,指出男性在社会发展中可能面临的困境,他们的努力与成就往往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社会价值或经济收益,甚至在壮年时遭遇挫折。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平等和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积学复积文,将以代耕织”表达了通过知识和文化积累来替代传统体力劳动的尝试,但“艺成无所售,抚卷空太息”则揭示了即使拥有高超技艺和丰富知识,也难以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舞台或实现价值的困境。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当时社会整体状况的一种反思。

最后,“千载尚可期,岂忧寒饥逼”表达了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即便当前面临种种困难,也不应过于忧虑基本生存问题,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对人类文明长远发展的信心。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元末明初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境遇、个人奋斗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对未来可能性的乐观期待,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批判色彩。

收录诗词(324)

王祎(元末明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yī)[公元一三二一年至一三七三年](一作袆),后依外祖父居青岩傅。生于元英宗至治元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五年,年五十二岁。幼敏慧。及长,师柳贯、黄溍,遂以文章著名。太祖召授江南儒学提举。后同知南康府事,多惠政。洪武初,诏与宋濂为总裁,与修元史。书成,擢翰林待制。以招谕云南,死于节,谥忠文。祎著有《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及大事记续编,《四库总目》又曾重修革象新书,并传于世

  • 字:子充
  • 籍贯:义乌来山

相关古诗词

感兴四首(其三)

秋风战庭树,落叶如败兵。

触目感时艰,油然百忧生。

四方晏安久,一旦灾祸兴。

干戈半天下,积骸比丘陵。

天子仁如尧,夙宵念苍生。

无乃吁谟者,法度徒纷更。

致兹岂无由,何时复承平。

嫠妇不恤纬,智士若为情。

形式: 古风

饮横城蒋氏别墅

春华被众卉,巨细皆敷荣。

牡丹既舒葩,荼蘼亦含英。

抚物惜芳景,开筵畅尘萦。

时从石边坐,或复池上行。

繁花转侵袖,垂条动钩缨。

心会言屡忘,理惬感忽生。

游鱼何洋洋,鸣禽自嘤嘤。

悠哉行乐意,契彼禽鱼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偶作

人言青云路,欲登元有梯。

古来功名士,极力事攀跻。

我身亦两足,我马亦四蹄。

如何十年走,犹复迷东西。

乃知既得意,青云偶追随。

寄语山中人,好同白云栖。

形式: 古风

赠徐生

丈夫贵问学,有学身乃尊。

圣贤炳谟训,方册幸具存。

求之非有他,所在用力勤。

譬如山下水,其出初有源。

盈科方浩浩,遂作波涛翻。

又如玉在璞,莫辨珉与璠。

雕琢既成器,孚尹烂焞焞。

人身本一物,不学复奚论。

学成自见用,不必事趍奔。

上焉为国华,下以大其门。

我观膏粱子,志气亦轩轩。

寻芳紫陌晓,买笑青楼昏。

年少诚足乐,面墙将何言。

徐生英俊姿,家世袭衣冠。

结发事书史,终年不窥园。

萤囊暑夕照,蠹简霜晨翻。

及兹种植立,岂不培本根。

一朝功名至,看尔高飞鶱。

我言厚劝子,愿子心毋谖。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