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饲鱼》。诗中描绘了皇帝亲自喂养鱼儿的情景,通过这一过程表达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赋芧较三四,喜怒在目前”描绘了喂食时的场景,鱼儿的反应直接映射出人的喜怒情绪,形象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界的互动。接着,“而鱼既非狙,且在深渊间。喜怒岂形色,饥饱谁与传。”通过类比,诗人探讨了情感表达的复杂性,指出鱼儿无法像人类一样通过表情传达喜怒,也难以理解人类的饥饿与饱足感,暗示了人与自然之间沟通的局限性。
“子产亦智者,欺方被校人。”这里引用了历史人物子产的故事,进一步强调了欺骗行为的普遍性和危害性。子产作为智者,却因欺骗行为而受到他人的指责,以此警示人们要诚实待人。
“上林例孳育,澄池富锦鳞。守者日窃馈,欺鱼不能言。”诗人通过描述皇家园林中的鱼儿繁衍生息、清澈池塘中的五彩斑斓,以及守卫者偷喂鱼儿的行为,揭示了权力与欲望的阴影,同时也反映了对不公正行为的批判。
“鱼亦不复来,跫响反遁焉。”鱼儿因为守卫者的欺骗行为不再前来,这不仅是对鱼儿智慧的肯定,也是对欺骗行为后果的警示。
最后,“因之试亲饲,投馍惟沦涟。一再饵之熟,喁嘬群争先。”诗人亲自喂食,鱼儿争先恐后地前来,表明了真诚与善意能够赢得信任和喜爱。同时,通过这一过程,诗人反思了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与公正,避免欺骗与误解。
整首诗以喂鱼为引子,深入探讨了人性、道德、沟通、信任等多个层面的问题,体现了乾隆皇帝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