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挽词二首(其一)》由清代诗人戴亨创作,通过深邃的哲理思考,揭示了人性中的虚伪与功利,以及权力与名誉背后的残酷现实。
首句“荣名众所希,得失有天意”点明了人们对荣誉和名声的渴望,但又暗示了这些追求背后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与偶然性。接着,“奈何辱其身,辛苦工献媚”表达了对那些为了获取荣誉而不惜牺牲尊严,甚至谄媚讨好的人的批判。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也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观。
“官骸失所司,精神竭寤寐”描绘了人们在追求权力与地位时,身心俱疲的状态,仿佛失去了自我。“喜怒伺奴颜,丧心倾所忌”进一步揭露了权力场中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丑陋面。
“词色一相假,欢跃矜同辈”则讽刺了那些在权力游戏中互相利用,表面上团结一致,实则暗藏算计的行为。“妻孥不忍闻,旁观耻无地”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道德谴责,以及对受害者家庭的同情。
最后,“自谓巧入神,崇高可立致”讽刺了那些自以为聪明,认为通过权谋可以轻易达到高位的人。“孰与鬼谋能,变更出意计”则指出,这种行为往往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后果,甚至是灾难性的转变。“转福为祸胎,历历诚可畏”强调了这种追求的危险性,提醒人们要警惕。
整首诗以深刻的社会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阴暗面和社会的不公,同时也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对道德沦丧的批判。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