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仲屯田次韵

秋来不见渼陂岑,千里诗盟忽重寻。

大木百围生远籁,朱弦三叹有遗音。

清风卷地收残暑,素月流天扫积阴。

欲遣何人赓绝唱,满阶桐叶候虫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秋天已过渼陂山不再见,千里之外的诗友重逢的约定。
巨大的树木发出遥远的声响,琴弦上回荡着已逝去的乐曲旋律。
清风扫过地面带走剩余的暑气,皎洁的月亮照亮天空驱散阴霾。
想邀请何人续写这绝美的诗篇,满台阶的梧桐叶下虫儿在低吟。

注释

渼陂岑:渼陂山,地名,代指诗人与友人的诗酒之地。
诗盟:诗人们的约定或诗歌联盟。
大木百围:形容非常粗大的树木。
远籁:远处传来的自然声音。
朱弦三叹:比喻优美的音乐,朱弦指古琴。
清风卷地:清风吹过地面。
残暑:残留的暑热。
素月流天:明亮的月亮在天空中移动。
积阴:积累的阴云或阴暗。
赓绝唱:接续别人未完成的佳作。
桐叶:梧桐树叶,象征秋天的到来。
候虫吟:昆虫在夜晚的鸣叫声。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体现了他对友人仲屯田的回应和敬意。全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以及文学创作的热情。

首句“秋来不见渼陂岑”设定了秋季的背景,渼陂岑可能是指特定的山名,但在这里更多地是一种景象的描写,传达了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紧接着,“千里诗盟忽重寻”表明诗人与远方友人的文学约定,虽然相隔遥远,但这种精神上的联系仍旧被珍视。

“大木百围生远籁,朱弦三叹有遗音”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大树周遭生长出远处的小草,而琴弦发出了余音,这里象征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和对文学艺术的追求。

“清风卷地收残暑,素月流天扫积阴”描绘了秋季清新的气候景象,以及夜晚明亮的月光。这些自然元素在这里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恬静而深远的情怀氛围。

最后,“欲遣何人赓绝唱,满阶桐叶候虫吟”表达了诗人想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来共同吟咏这首诗歌,同时也透露出对即将到来的秋虫鸣叫的期待,这里的“满阶桐叶”则是秋天特有的景象。

整体而言,这是一首融合了自然美、友情深厚以及文学创作热忱于一体的诗篇,展示了苏轼高超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情感。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次韵子由送赵㞦归觐钱塘,遂赴永嘉

归舟转河曲,稍见楚山苍。

候吏来迎客,吴音已带乡。

言从谢康乐,先献鲁灵光。

已击三千里,何须四十强。

风流半刺史,清绝校书郎。

到郡诗成集,寻溪水溅裳。

芒鞋随采药,茧纸记流觞。

海静蛟鼍出,山空草木长。

宦游无远近,民事要更尝。

愿子传家法,他年请尚方。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一)

殷勤去年月,潋滟古城东。

憔悴去年人,卧病破窗中。

徘徊巧相觅,窈窕穿房栊。

月岂知我病,但见歌楼空。

抚枕三叹息,扶杖起相从。

天风不相哀,吹我落琼宫。

白露入肺肝,夜吟如秋虫。

坐令太白豪,化为东野穷。

馀年知几何,佳月岂屡逢。

寒鱼亦不睡,竟夕相噞喁。

形式: 古风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二)

六年逢此月,五年照离别。

歌君别时曲,满座为凄咽。

留都信繁丽,此会岂轻掷。

镕银百顷湖,挂镜千寻阙。

三更歌吹罢,人影乱清樾。

归来北堂下,寒光翻露叶。

唤酒与妇饮,念我向儿说。

岂知衰病后,空盏对梨栗。

但见古河东,荞麦花铺雪。

欲和去年曲,复恐心断绝。

形式: 古风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三)

舒子在汶上,闭门相对清。

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

赵子寄书来,《水调》有馀声。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