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
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
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战乱后和平安宁生活的珍惜与向往。
"天畔登楼眼"一句,设定了全诗的意境,诗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心中充满对美好春光的期待。紧接着"随春入故园",表现了诗人随着春风回到熟悉的地方,这里的“故园”不仅是自然之景,更承载着诗人的情感与记忆。
接下来的"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透露出战争刚结束,平静才初步恢复的背景。这里的“移柳”,可能指的是战后重建或是为了美化环境而迁移植物的情景,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珍视。
"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则转向了对往昔交游的回忆,"厌蜀"可能是指诗人曾在蜀地(今四川一带)有过不愉快的经历,而"思吴"则是对江南地区(古代称为吴地)的美好记忆。这里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最后两句"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描绘了一种准备出发的场景。“理舟楫”意味着整顿船只准备启航,“长啸下荆门”则是诗人在离开之前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过往记忆的珍视。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北斗三更席,西江万里船。
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
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
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