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诗人以"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开篇,设定了一个静谧而又略带忧郁的春日景象。"花絮"与"红素"并用,不仅描绘出春天温暖而微风中的细致情境,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柔和与细腻。
接着,"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进一步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孤寂感。"日长"意味着时光的悠长,但这悠长并未带来欢愉,反而是"唯鸟雀"为伴,显得更加孤单。而"春远"则暗示着诗人对于遥不可及之美好的一种无奈与渴望。"独柴荆"更增添了一份凄凉,似乎在强调诗人的孤立无援。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一句,转而引出了对过往历史的回忆与反思。"关中"常指长安附近的关隘,这里可能是象征性的表达,对于过去战乱的哀叹。而"剑外清"则似是在强调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和平,但这种和平似乎已经成为过去式,给人以无尽的怀旧与不舍。
最后两句"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与无法回归的哀愁。"地入亚夫营"则可能是比喻,用来形象地描绘出自己远离家乡的困境,以及内心的无奈与痛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沉的思想情绪。
不详
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草堂纪念
北斗三更席,西江万里船。
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
白发烦多酒,明星惜此筵。
始知云雨峡,忽尽下牢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