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舜俞作墨梅八轴皆取古人诗句请余赋之

天生万物俱森罗,诗人于梅诗独多。

不言成蹊桃与李,何敢当此不类歌。

由来画中有新诗,俞君造次以笔追。

浑然莫知诗画异,手与心犹不自知。

红杏花开惊羯鼓,虞美草认歌声舞。

笔能招此玉梅梦,花非解语如欲语。

我生身世两茫茫,独与此花交分长。

书窗有月半弄影,山驿无风远有香。

溪流落英送我别,谁念孤芳增皎洁。

此时我有万斛愁,吹断参差山石裂。

吴霜忽点双鬓华,故人各在天一涯。

南望一枝书断绝,临风不复三叹嗟。

天花何曾著禅定,百忧炼心澄古井。

世有铁心石肠人,举似我诗应首肯。

形式: 古风

翻译

大自然孕育万物繁多,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尤为突出。
梅花默默无言却引来桃李,怎敢接受这不同寻常的赞美之歌。
自古以来,画中蕴含诗意,俞君匆忙间以画笔捕捉。
他浑然不知诗与画的区别,仿佛手和心都未曾察觉。
红杏绽放如惊动战鼓,虞美人草随歌声起舞。
画笔唤起我对玉梅梦境的向往,花朵虽不能言语,却似欲诉说。
我的一生漂泊不定,唯有梅花成为长久的伴侣。
书斋月光下,花影婆娑,山间驿站虽无风,香气却悠远。
溪水飘落花瓣,为我送别,无人理解这孤芳的洁净。
此刻我满怀愁绪,连山石也为之震动。
白发突然增添,老友各自天涯。
遥望南方,那枝梅花断了书信,我只能独自对着风叹息。
禅定并非使花开花落,而是百般忧虑净化心灵。
世间有铁石心肠之人,看到我的诗,或许会赞同。

注释

森罗:众多、繁多。
成蹊:比喻事物自然吸引人们的注意。
不类歌:不同寻常的赞美。
新诗:新颖的诗歌。
造次:匆忙、仓促。
浑然:浑然一体,不分彼此。
红杏花开:春天的景色。
孤芳:独自芬芳的花朵。
万斛愁:极多的愁绪,形容愁苦深重。
吴霜:比喻白发,吴地多霜。
南望:向南远望。
禅定:佛教术语,指内心平静、专注。
铁心石肠:形容人非常坚定,不动摇。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继祖的作品,名为《俞舜俞作墨梅八轴皆取古人诗句请余赋之》。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咏梅花的诗歌,同时也融入了对书画艺术的赞美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天生万物俱森罗,诗人于梅诗独多。”开篇即点明自然界中万物繁荣,而诗人们对梅花有着特别的钟爱,这种偏爱在文学史上也颇为常见。诗人通过这种比较,表达了自己对梅花情感的深厚。

“不言成蹊桃与李,何敢当此不类歌。”这里诗人提到其他如桃、李等花果,但却强调自己的诗歌不会像那些平庸之作一样,而是独树一帜,不同凡响。这种自信也体现了诗人的艺术追求。

“由来画中有新诗,俞君造次以笔追。”接下来,诗人提到了书法与绘画的结合,以及对友人俞舜俞作品的赞赏。这里的“笔追”意味着通过笔墨去捕捉那种艺术的精神内核。

“浑然莫知诗画异,手与心犹不自知。”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书画艺术的高度评价,以及创作时的心灵状态,即便是身为创作者,也难以完全理解和把握这种艺术之美,它似乎超越了常人的感知。

“红杏花开惊羯鼓,虞美草认歌声舞。”这里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梅花盛放,如同音乐般令人惊叹;而那不起眼的野草,却也因诗人之笔而显得异常美丽。

“笔能招此玉梅梦,花非解语如欲语。”诗人的笔墨能够召唤出那种清冷脱俗的梅花境界,而这梅花似乎有着自己的语言,却又仿佛在向诗人诉说什么。

“我生身世两茫茫,独与此花交分长。”诗人表达了自己与梅花之间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超越了尘世的纷扰,似乎只有梅花才能真正理解和陪伴诗人的孤独。

“书窗有月半弄影,山驿无风远有香。”这里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场景,窗前有月光洒落,形成朦胧的影子;远方的山中,虽然没有风,但依然能闻到梅花的清香。

“溪流落英送我别,谁念孤芳增皎洁。”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即将离去的梅花的不舍和感慨,那些随着小溪流水飘零的梅花瓣,仿佛在为诗人的孤独加上一份清澈。

“此时我有万斛愁,吹断参差山石裂。”诗人心中充满了忧虑,这种忧虑如同强风般吹拂,使得连山石也似乎要裂开一般。

“吴霜忽点双鬓华,故人各在天一涯。”这里提到了梅花的清冷之美,以及诗人的朋友们各自散去,如同隔着天涯海角一般难以相见。

“南望一枝书断绝,临风不复三叹嗟。”诗人面对南方,心中想象着那已经看不见的梅花枝头,而自己的书信也被切断,无法传达心中的哀伤,只能在风中长叹。

“天花何曾著禅定,百忧炼心澄古井。”诗人通过对梅花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尘世、达到内心平静状态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忧虑和痛苦。

“世有铁心石肠人,举似我诗应首肯。”最后,诗人自信地表示,有些人可能心如铁石,但如果要评价诗歌,那么他的作品应该是被首先认可的。

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沈继祖对梅花的深切情感,也反映出了他对于书画艺术的高度评价和个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收录诗词(26)

沈继祖(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昭君村

黄沙漫空天一色,漠北阴山断行迹。

明妃辞汉适单于,委骨胡沙无来日。

心事欲向琵琶传,天荒地老何人识。

胡雁经年去会还,汉月几夜圆复缺。

雁飞那解寄音尘,月明不管人愁绝。

冢上千年不改青,怨入边风与羌笛。

谁为君王设此谋,纵杀画工果何益。

至今犹使昭君村,有女炙面殊不惜。

汉已无策唐效之,公主沦弃豺狼域。

何不设备禦狂胡,人言仲舒计已疏。

不以女色媚穹庐,圣宋之德千古无。

形式: 古风

送閤学袁尚书帅蜀(其一)

平章西事久仪图,朝有佥言帝曰俞。

竟识向来袁彦道,无忧今有管夷吾。

汉中席捲三秦定,卞子功成两虎俱。

根本所先能用蜀,况乘兴运即擒胡。

蜀备三边北最多,西南未易便包戈。

嗟哉作俑茶盐酒,久矣疲民战守和。

筑室道谋须勇决,养鱼沸鼎益烦苛。

归来便把中书笔,留与儿童日咏歌。

形式: 古风

粤俗乞巧以六夕,戊午七月六日为阳历八月十二日。是夕宣南灯火灿然,不缘乞巧。予记以诗,分寄贞壮、宾虹

郁郁奇情人怨思,初秋风露已凄其。

更无可语今宵事,剩欲新题别后诗。

北俗岁时异荆楚,南城灯烛动车旗。

未殊作兴缘嘉会,惟有键关倦客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送洪内翰知太平府

文章有正派,此派公独传。

中绝仅如线,鸾胶真续弦。

自有科举累,吾道几弃捐。

相挻入茫昧,一律争谈玄。

谁洗新学肠,少愈自圣颠。

斯文日琢丧,未丧关诸天。

上帝实惠顾,为时生此贤。

高文破崖岸,天地发大全。

论事似陆贽,实录如史迁。

绪馀寄吟咏,直追风雅篇。

根本于丘轲,道德其渊源。

如奏清庙瑟,三叹遗音存。

如闻阳春曲,和者奚寡焉。

公昔在西掖,丝纶代王言。

胥吏俱腕脱,思涌惊飞泉。

玉堂久挥翰,夜席屡为前。

禁中得颇牧,可但词采专。

草书招赞普,传檄定幽燕。

欲清塞北尘,自许素志坚。

经纶天下手,绘像期凌烟。

异论忽矛盾,去国何翩然。

申伯宣辅相,有时于蕃宣。

帆锦落天东,寒色与江连。

雪意聚忽散,雁字整复偏。

行行采石江,斗酒酹谪仙。

古来文士贵,宠数极异恩。

金井沃醉面,落笔动至尊。

愿言投谮者,以雪千载冤。

伟哉扶靴气,宁复事拘挛。

异世傥同调,一系五湖船。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