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隐者陈无隅(其二)

历井扪参踏藓苔,山腰海角偶徘徊。

身从飘泊似浮水,眼见纷华等湿灰。

共煮松风占乳信,试寻香雪探芳媒。

笑谈疑在蓬瀛上,下视云中两两苔。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我走过井边摸着参天大树,踏过青苔,时而在山腰,时而到海边漫游。
我的生活就像随波逐流的水,眼前的繁华如同湿漉漉的灰烬,不再吸引。
我们共享煮沸的松风,期待着乳白色的信使,尝试寻找带着香气的雪花,探寻芬芳的媒介。
谈笑间仿佛置身仙境蓬莱和瀛洲,向下看去,只见云雾缭绕中的点点苔藓。

注释

历井:经过井边。
扪参:摸着参天大树。
苔:青苔,象征静谧与自然。
飘泊:漂浮不定的生活。
湿灰:比喻繁华不再,如湿灰般暗淡。
松风:松树间的风。
香雪:带有香气的雪花。
蓬瀛:传说中的仙岛蓬莱和瀛洲。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者的生活情景,语言质朴而不失丰富的意象。开篇“历井扪参踏藓苔,山腰海角偶徘徊”两句,以动作和场景交织出隐者闲适自在的情趣,其中“历井”、“扪参”指摘取井水中的莲藕和山间的參薑,显示了隐者的生活来源于自然;“踏藓苔”则是对脚下的柔软苔藓之感受的描写,“山腰海角偶徘徊”则展现出隐者在大自然中自由漫步的情景。

接着,“身从飘泊似浮水,眼见纷华等湿灰”两句,用“飘泊”比喻隐者的生活如同流水一般无拘无束,而“眼见纷华等湿灰”则表达了隐者对于世事变化的淡然态度。

中间,“共煮松风占乳信,试寻香雪探芳媒”两句,以“共煮松风”形象地表达隐者的生活方式,即与自然和谐相处;“占乳信”、“探芳媒”则是对隐者寻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描写。

最后,“笑谈疑在蓬瀛上,下视云中两两苔”两句,以“笑谈”表达隐者的豁然开朗,“疑在蓬瀛上”可能暗示了对世间纷争的超脱;而“下视云中两两苔”则是从高处俯瞰,看到云端间或许可供居住的苔藓之地,增添了一种遥远和宁静的意境。

整首诗通过对隐者生活细节的描绘,以及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想象,展现了一个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理想生活状态。

收录诗词(779)

李弥逊(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号:筠西翁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085~1153

相关古诗词

次韵隐者陈无隅(其一)

柴门寂寂闭山光,客至供糜有二方。

谁荐唐衢归魏阙,肯令王适老阌乡。

藕塘待晚对幽壑,竹院消闲近宝坊。

用舍由时姑袖手,岂无真乐在濠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次韵曾微言见赠二首(其二)

自分人非日九迁,一官民社敢妨贤。

脱尘未踏邻虚地,通籍犹分小有天。

餐玉近传曾试法,买山取足不论钱。

疏慵未似嵇中散,会有斜封落雁前。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次韵曾微言见赠二首(其一)

是邦谁及大夫贤,无地容才试十全。

侧席剩闻求德友,深居那得隐臞仙。

张罗永日无过辙,解榻何人许对眠。

莫为时危闲矍铄,要看走马勒燕然。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次韵曾德明司理留题西山兼简苏宰(其二)

手种南阶竹,关情一纪中。

倦游憎眼白,便静脱尘红。

放浪渊明酒,浮游禦寇风。

吴霜鬓如许,何处觅还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