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闻法灵山真佛子,驰名南国本诗流。
二林曾有香灯约,一钵因为辇毂游。
尘土化衣慵驻锡,江湖收潦忆归舟。
何年应制登麟殿,犀柄谈空对冕旒。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文学家杨亿的作品,名为《威道人归乡》。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佛法的崇敬与向往,以及对远离尘世、寻求心灵安宁的渴望。
“闻法灵山真佛子,驰名南国本诗流。”这里,“法”指的是佛法,即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法。作者表达了自己听闻到灵山(可能是佛教圣地之一,如五台山之类)有真正的佛子在那里修行,并且这种精神追求已经在南国(即中国南方地区)广为流传。
“二林曾有香灯约,一钵因为辇毂游。”这里,“二林”可能指的是两个寺庙或是两位高僧的法名,而“香灯约”则是指佛教中的供养活动,即在佛像前点燃香烛以示敬意。同时,诗人提到了“一钵”,即僧侣们用来化缘(乞食)的钵盂,以及因缘(即佛法的因果关系)而游走于尘世之间。
“尘土化衣慵驻锡,江湖收潦忆归舟。”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厌倦和对归隐田园或出家为僧的向往。这里,“尘土化衣”是形容尘世生活的喧嚣与污染,而“江湖收潦忆归舟”则透露出诗人对于水乡生活的怀念以及希望能够回到那样的宁静环境中。
最后两句:“何年应制登麟殿,犀柄谈空对冕旒。”这里,“麟殿”可能是指皇宫中的某个殿宇,而“犀柄谈空”则是在讨论佛法的空性,即万物皆为空幻。诗人在这里似乎表达了一种愿望:希望能够在某一年得到朝廷的召集,登上高堂,与高僧大德共同探讨佛教的奥义。
整首诗通过对佛法的赞美和个人精神追求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净化的一种渴望。
不详
“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年十一,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试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气节,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准抵抗辽兵入侵。又反对宋真宗大兴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动。卒谥文,人称杨文公
非烟葱蔚苍龙阙,紫府深沉大帝居。
群玉中天开策府,神龟温洛荐图书。
珠宫岑寂经行处,金简荧煌拭目初。
曾是先朝受恩者,因探禹穴涕涟如。
经旬不谒未央宫,宴坐将谁笑语同。
蜀郡相如非避事,净名居士欲谈空。
门前宾客窥行马,箧里方书拾蠹虫。
西省旧僚疏会面,顿惊鄙吝满胸中。
美疢漳滨卧,营魂东岱归。
故人空渍酒,侍史罢薰衣。
画像留家庙,铭旌出帝畿。
浮生除寿考,享福似君稀。
雁序分台阁,春卿有职司。
云屏三殿宴,绵蕝一王仪。
风韵灵和柳,襟怀叔度陂。
善人无复见,执绋泪空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