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出处成交让,经纶有大功。
泪碑瓜步北,棠树蒜山东。
百揆方时叙,重离遂不融。
故臣偏感咽,曾是叹三穷。
这段文字出自唐末宋初诗人徐铉的《文献太子挽歌词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时光和历史变迁的感慨。
"出处成交让"一句,通过对古代英雄事迹的回忆,表现了诗人对于过去英雄时代的怀念。"经纶有大功"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些英雄的事迹非同小可。
接下来的"泪碑瓜步北,棠树蒜山东"两句,用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悲伤情绪。"泪碑"指的是因感怀古人而落泪的碑文,"瓜步"和"蒜山"则是特定地点,这些景物都与历史事件相关联,加深了诗中历史变迁的氛围。
"百揆方时叙,重离遂不融"两句,从时间的角度出发,再次强调了历史的不可逆转性。"百揆"指的是古代的一种计数单位,这里用来形容时间的长短,"方时"则是特定的历史时刻,"重离"意味着重逢和分别,而"遂不融"表达了无法弥合的裂痕。
最后两句"故臣偏感咽,曾是叹三穷"则直接表达了诗人作为古代忠诚臣子的复杂情感。"故臣"指的是过去的忠诚之臣,"偏感"表明了他们对历史的特别怀念,而"感咽"则形容这种怀旧之情带来的哽咽感受。"曾是叹三穷"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于往昔时代、往事和往人的无限感慨。
总体而言,这首挽歌词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现了诗人对于逝去英雄时代的崇敬之情,以及面对历史变迁时的无奈与哀伤。
不详
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历官五代吴校书郎、南唐知制诰、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后随李煜归宋,官至散骑常侍,世称徐骑省。淳化初因事贬静难军行军司马。曾受诏与句中正等校定《说文解字》。工于书,好李斯小篆。与弟徐锴有文名,江东谓之“韩徐”
甲观光阴促,园陵天地长。
箫笳咽无韵,宾御哭相将。
盛烈传彝鼎,遗文被乐章。
君臣知己分,零泪乱无行。
綵仗清晨出,非同齿胄时。
愁烟锁平甸,朔吹绕寒枝。
楚客来何补,缑山去莫追。
回瞻飞盖处,掩袂不胜悲。
失乡迁客在天涯,门掩苔垣向水斜。
只就鳞鸿求远信,敢言车马访贫家。
烟生柳岸将垂缕,雪压梅园半是花。
惆怅明朝尊酒散,梦魂相送到京华。
失计辞乡土,论文乐友朋。
为应蓬自直,聊比木从绳。
挥麈清风聚,开樽皎月澄。
回思年少日,流浪太无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