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前韵

玉涧安在哉,注目匡山云。

都梁有奇特,渠自能挽君。

伏雌端可烹,岂惟酒盈樽。

老子堪料理,枯肠为之醺。

奕奕弦上语,大似机中纹。

白头得胜妙,叹咤初未闻。

更弹醉翁操,洗我蒲团昏。

且复瀹龙焙,谁言淮水浑。

形式: 古风

翻译

那清澈的玉涧如今何处?只能凝视匡山的云雾。
都梁之地有何奇妙?它自然能吸引你前来。
雌鸟伏地待烹,何止是满杯的酒能解忧。
老子的智慧足以应对,连枯竭的思绪也会被激发。
琴弦上的言语繁复而深意,就像织布机上的经纬交错。
年迈之人领悟到此等胜境,惊叹之声前所未闻。
再弹奏《醉翁操》,洗净我坐垫上的昏沉。
让我们再次煮茶,怎能说淮河水混浊不堪呢?

注释

玉涧:清澈的溪涧。
匡山:地名,可能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都梁:地名。
奇特:奇异,引人入胜。
伏雌:比喻等待时机。
酒盈樽:满杯的酒。
老子:古人对智者的尊称。
枯肠:形容心情或思绪枯竭。
奕奕:繁多的样子。
机中纹:织布机上的图案。
白头:指老年。
妙:奇妙,胜境。
醉翁操:古曲名。
蒲团:禅修或阅读时所坐的垫子。
瀹龙焙:烹煮龙井茶。
淮水:河流名,这里可能象征生活中的困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则礼的作品,名为《再用前韵》。从内容来看,诗中描绘了一种悠闲自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玉涧安在哉,注目匡山云。"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环境的陶醉之情,"玉涧"指的是清澈的溪流,而"匡山"则是山名或山势。诗人望着那片云,心中充满了安逸和自在。

"都梁有奇特,渠自能挽君。" 这两句则写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都梁"可能指的是河堤或山梁,而"渠"则是溪流。这里暗示了溪流能够引导、带领着游人前往奇特的地方。

"伏雌端可烹,岂惟酒盈樽。" 这两句描写了一种宴饮的场景,"伏雌"可能指的是一种野味或山珍,而"端可烹"则表明了这种食物适合烹饪。"岂惟"在这里用来表示反问,意思是难道只有满满的酒杯吗?这两句传达了一种对美食和饮酒享乐的期待。

"老子堪料理,枯肠为之醺。" 这两句则表明了诗人自己亲手烹饪,并且因为这样的生活而感到心满意足,"老子"自指诗人自身,而"枯肠"则形容诗人的内心世界,因为这份生活而变得丰富。

"奕奕弦上语,大似机中纹。" 这两句写的是琴声与织布的比较,"奕奕"形容琴声连绵,而"大似机中纹"则是把这种声音比作织布时机轮转动的声音,这里传达了一种艺术创造和自然之美的融合。

"白头得胜妙,叹咤初未闻。"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智慧的赞叹,其中"白头"可能指的是岁月的积累,而"得胜妙"则是对这种智慧的肯定。"叹咤"表示惊叹,而"初未闻"则意味着这是诗人以前从未体验过的新鲜感受。

最后两句"更弹醉翁操,洗我蒲团昏。且复瀹龙焙,谁言淮水浑。" 则继续了对生活和自然之美的赞美,"更弹醉翁操"可能是指再次演奏一种类似古代隐士醉翁的乐曲,而"洗我蒲团昏"则是用音乐来净化心灵。"且复瀹龙焙"中的"瀹龙焙"有可能是山名或地名,这里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同时质疑有人说淮水浑浊,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清澈和纯净生活态度的追求。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与自然合一的生活态度,以及诗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收录诗词(351)

吴则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公元?年至一1121年字子副,富川(一作永兴。生年不详,卒于宋徽宗宣和三年。以父荫入仕。会为军器监主簿,因事谪荆州。官至直秘阁,知虢州。工诗,与唐庚、曾纡、陈道诸名士唱和。晚年居豫章,自号北湖居士。则礼著有北湖集十卷,长短句一卷,《书录解题》并傅于代

  • 籍贯:今湖北阳新)

相关古诗词

再至山阳

北湖锥也无,四海一儿子。

此生吾知之,不过老病死。

五斗一强谋,要饱聊尔耳。

秃发犹读书,尽胜种种事。

初解行脚包,问讯长淮水。

端欲洗枯肠,相见辄欢喜。

将借官屋居,聊复置床几。

更煮楚州糜,尚欠淮南睡。

手中楞严经,咀嚼真有味。

姑降老鼻雷,岂复论字义。

形式: 古风

刘明适屡欲子苍过其居小酌以诗招之

吐心著地谁复识,只有平生韩子苍。

端恨茅屋付秋草,试吟玉绳低建章。

枯肠君饱大官肉,秃鬓我老尚书郎。

爱酒不论天下士,快来脱帽持一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同圣功南园探春

春风如许可复奈,扶藜与子一笑怀。

初缘晴日垂垂发,更为吾人细细开。

莫憎白眼校尉老,快唤青州从事来。

径欲寻君说幽意,夕阳故挽一枝回。

形式: 七言律诗

同李汉臣赋陈道人茶匕诗

诸方妙手嗟谁何,旧闻江东卜头陀。

即今世上称绝伦,只数钱塘陈道人。

宣和日试龙焙香,独以胜韵媚君王。

平生底处齑盐眼,饱识斓斑翰林碗。

腐儒惯烧折脚铛,两耳要听苍蝇声。

苦遭汤饼作魔事,坐睡只教渠唤醒。

岂如公子不论价,千金争买都堂胯。

心知二叟操钤锤,种种幻出真瑰奇。

何当为我调云腴,豆饭藜羹与扫除。

个中风味太高彻,问取老师三昧舌。

形式: 古风